林星站在牌匾下,看著金光閃閃的“寶芝林”三個大字,心中感觸良多。
寶芝林開館之時,龍獅齊舞,鑼鼓震天,鞭炮齊鳴,彩旗飛揚,好不熱鬧。
因為醫館開得很大,又是在鬧市之中,故而不用宣傳,早已受到廣泛關注。盛名之下,其實無需,人們都想來看看潮州來的名醫黃其鴻有何過人之處。大清早的,寶芝林一開門,就有不少病人前來投醫。
不過開館首日,寶芝林的當家黃其鴻卻並沒有坐堂看病。他陪著林星,四處參觀寶芝林。
兩人首先來到藥草倉,這裡堆放的都是剛從山上採下來的藥草,藥草要在這裡分類、曬幹和烘焙,煉製成藥材之後,轉移到專門存放藥材的藥房。
此時有五個十來歲的小藥童正在一絲不茍地挑著藥材,他們年紀雖小,做事卻極認真,而且看起來還有那麼點專業的意思。
黃其鴻介紹道:“這些孩童都是我們宗族的世侄,我讓他們從小接觸藥草,培養對醫術的興趣。大人別看他們年幼,但卻是記性最好的時段,教過他們的東西,從來不會忘。”
為了證明這一點,黃其鴻喚過一名藥童,問道:“你說說,這是什麼草?有什麼功效?”
小藥童畢恭畢敬道:“這是瓜蔞,草本植物。喜生於深山峻嶺,其果實、果皮、果仁籽)、根莖均為上好的中藥材。主治:清熱滌痰,寬胸散結,潤燥滑腸。用於肺熱咳嗽,痰濁黃稠,胸痺心痛,結胸痞滿。”
黃其鴻又問旁邊的藥童道:“這是什麼草?”
那藥童說道:“這是蛇鱗草,生於叢林下溪之中,有清熱解毒,止癢去腫之功效。”
林星見他們像背書般熟記於心,雖然可能還不知道具體醫理,但隨著年紀漸長,這些草藥知識,對其行醫很有幫助,微笑著贊賞一番。
黃其鴻又問了其他幾個藥童,他們均能準確背出半夏,銀杏,斑鳩木,盤龍參等藥草。
林星很是高興,笑道:“黃師傅授徒果然有一套。醫術這東西,就得從娃娃抓起。”
兩人出了藥草倉,來到中庭。黃其鴻指著四間並排的開間,道:“大人,這四間藥堂中坐堂的,就是我最器重的四大弟子。他們熱心鑽研,各有所長,不但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跟了我許多年,如今已經可以獨當一面。讓我來為大人一一介紹。”
說罷走到第一間藥堂,裡面坐著一個正氣浩然的年輕人,目光炯炯,精氣過人,黃其鴻站在門外介紹道:“這是我的大弟子梁世寬,他長期鑽研《黃帝內經》,對於人的肺腑生理機能有著精深的瞭解,而且行醫多年,處理過不少疑難雜症,是我最為信賴的弟子。”
又走到第二間藥堂,裡面坐著一個身寬體胖的年輕人,看起來憨厚老實。黃其鴻介紹道:“這是我的二弟子林世榮,他長得比較胖,常被師兄弟們戲稱為豬肉榮。大人別看他胖,卻是個脈象高手。他常年鑽研脈象鼻祖扁鵲神醫流傳下來的典籍,對於切脈有著高深的技法。”
又走到第三間藥堂,裡面坐著一個身材高瘦,手足欣長之人,黃其鴻介紹道:“這是我的三弟子蘇世傑,他幼時是個大胖小子,現在之所以這麼消瘦,皆因其常年鑽研外科鼻祖華佗的開刀之術,對於麻沸散,縫腹,刮骨和挑瘤格外有天分。因為外科手術要求一絲不茍,極為耗費心力,十分辛苦,所以蘇世傑才瘦了下來。”
又走到第四間藥堂,裡面坐著一個文士模樣的斯文青年,他的氣度從容,面帶微笑,看起來遊刃有餘,黃其鴻介紹道:“這是我的四弟子鄧世通,他是我所有弟子中天分最高的。天下醫理,他莫不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他最欣賞的古代名醫,就是漢末醫聖張仲景。張仲景對傷寒極有研究,而且提倡在行醫中提高醫術,這些深合鄧世通的性格。他講究對陣下藥,並無固定醫理,因為行醫多年,見多識廣,所以他坐堂之時,顯得遊刃有餘。”
林星聽到四大弟子各有所長,均能獨當一面,欣喜道:“想不到黃師傅麾下人才濟濟,而且都是師從古代名醫。黃帝,扁鵲,華佗,張仲景都是歷史神醫,四大弟子以其為榜樣,想來日後前途不可限量。”
黃其鴻笑道:“有先人指路,我們醫者也能少走些彎路。除了四大神醫之外,前唐的藥王孫思邈,也是我極為推崇的神醫,他著下的《千金方》,我曾鑽研多年,從中受益匪淺。”
正談論之間,聽得下人來報:“師傅,廣州醫界的郎中們聯名拜帖,要會見師傅。他們此刻正在門外,看起來……看起來好像是來踢館的。”
有人來踢館?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