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帝國建國之後的第一次正式的政斧工作會議在神京新建的洛陽)帝國議會大樓召開。
小會議室才是決定一切的策源地啊。誰總結的‘大會決定小事,小會決定大事’,這真是中國政治的傳統精華啊。
“什麼?黃河決口了?不該啊?歷史上記載這幾年都沒有決口過啊。啊今年就是1099年,正是在內黃決口了,東流斷流,黃河徹底恢復北流故道。該死的,我怎麼忘了今年會決口?”趙守忠聽到李基的通報後愣了。
“現在說馬後炮有什麼用?你趕緊制定方案救災抗旱,斷流的東流流域要做好安排。”早知道今年剛剛建國黃河就會決口就不會這麼早把治理河道的專項資金調撥下去了。李基又開始頭疼起來。
河流決口後放棄原來河床而另循新道稱為改道,黃河由於多沙善淤,變遷無常,改道十分頻繁,中游的寧夏銀川平原,內蒙古河套平原一帶的黃河河道都曾多次變遷,但影響重大的是黃河下游河道改道。
黃河,古稱“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每位炎黃子孫都引以為豪的母親河。它記載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孕育了浩瀚無比的民族文化,其博大精深難以簡單表達。然而,這條“母親河”在歷史上曾隨其變遷而多次出現水害。據統計,從春秋時代的周定王五年前602)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前的2500多年間,黃河共決口達1593次,較大的改道26次,重大的改道6次。每次改道都給社會造成了重大的災難,對黃河下游的生態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同時對中原地區的地理環境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通常認為,《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河道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黃河河道。這條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夾束于山谷之間,幾無大的變化。在孟津以下,匯合洛水等支流,改向東北流,經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匯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臺,鉅鹿以北的古大陸澤中。然後分為幾支,順地勢高下向東北方向流入大海。人們稱這條黃河河道為“禹河”據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有以下幾次重大的改道。
先秦時期,古黃河的下游河道在冀中平原上游徙漫流,形成多股河道,故有“九河”之稱。這一時期下游河道的河床是比較穩定的,據譚其驤先生考證,在築堤以前,黃河下游河道見於古代文獻記載的有《山海經.山經》、《尚書.禹貢》、《漢書.地理志》三條以下簡稱《山經》河、《禹貢》河、《漢志》河)。三河皆北流入海。“堤防之作,近起戰國。壅防百川,各以自利。”由於沒有堤防,每遇汛期,免不了要漫溢氾濫。戰國中期築堤以後,《山經》河和《禹貢》河斷流,專走《漢志》河,河口在今黃驊附近,這是歷史上黃河河口第一次大的變遷。此種情況一直沿襲到西漢末年。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發生了有記載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從宿胥口今淇河、衛河合流處)奪河而走,東行漯川,至長壽津今河南滑縣東北)又與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滄縣東北)入海。這條新河在禹河之南。
オノ骱菏保黃河決溢11次,主要是在中後期。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黃河在瓠子今濮陽西南)決口,洪水東南瀉入鉅野澤,由泗水入淮,這是西漢最著名的一次決溢,歷時20餘年,直到元封二年前109年)才堵塞回歸故道。其後,黃河多有決溢。王莽始建國三年11年),黃河在魏郡元城以上決口,久不堵塞,氾濫於濟、汴之間長達60年,直到東漢王景治河,才結束這種局面。
東漢永平十二年69年),動員了數十萬人,在王景的主持下,採用修堤、護岸和疏浚等方法進行綜合治理,方固定了河道。史稱,王景與助手王吳“商度地勢,鑿山阜,破砥漬,直截溝澗,防遏衝要,疏決壅積,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無遺漏之患”。透過這次治河,“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形成了一條新的河道。一般認為,這是黃河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自東漢以後,由於王景治河疏導得法,特別是因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一度變農為牧,中原地區生態環境破壞速度趨緩等原因,黃河出現了700年左右的長期安流的局面。
自唐中期以後,黃河氾濫曰益嚴重。五代初年,黃河決口即不絕於史。五代數十年間,黃河不僅因洪水頻繁決口,而且因戰『亂』不止,許多軍閥以水為兵,多次人為決口,以致中原連年水災。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遼宋金時期的370餘年間,黃河決口氾濫或改道有記載的就達到210餘次。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十一月,河決澶淵,泛數州”;“五月,河大決濮陽,又決陽武”。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秋七月,“河決孟州之溫縣、鄭州至滎澤、澶州之頓丘”,以致中原等地一片澤國。此後黃河決溢之害較前更甚。宋仁宗時,黃河決口頻繁且大。天聖年間,黃河在滑州與澶州之王楚埽等地再次決口。景佑元年1034年),“河決澶州橫隴埽”,加上後來的決口,黃河在澶州橫隴埽今河南濮陽東)開始逐漸衝出一條新河,在今無棣以備入海,後世史書多以此稱為“橫隴河”。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慶曆八年1048年),黃河在澶州商胡埽在今濮陽東)決口,向北改道,形成“北流”,在泥沽今天津市東南)入海。嘉佑五年1060年),黃河在魏縣第六埽今南樂西)決口,向東分出一支,形成“東流”,亦稱二股河,在無棣北入海。此後,宋朝統治階級內部就黃河是北流還是東流的問題進行激烈的爭議,長達數十年之久。以自然條件而論,北流較為順應河勢。從防禦契丹的角度出發,黃河北流,流入契丹境和淤塞北宋邊境上的塘泊,均帶來不利因素,即所謂“失中國之險,為契丹之利”。熙寧二年1069年),為實現全河東流,堵塞北流,使河水盡歸二股河入海。黃河單獨東流入海持續了11年,又於元豐四年1081年)在澶州小吳埽今濮陽西南)決口,北流至天津西入海。元佑八元1093年)又一次人為挽河東流,但沒有幾年,又於今年在內黃決口,主流仍走小吳埽北流故道,東流盡絕,惟北流獨好。
這種局面讓穿越眾十分尷尬。要說從後世來的穿越眾對治黃工程也不陌生,可以說沒有一個人的方法可以超過穿越眾對黃河治理的手段,但是剛剛建國就被黃河決口甩了一耳光。自稱承天受命新的華夏帝國大腦一樣的穿越眾十分不爽。
黃河改道以後,下游地區河患次數增多,且規模大,持續時間長,所造成的災禍也就非常慘重。常年持續的河患使得下游地區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黃河決口後,洪水恣意氾濫,巨浪滔天,大面積的草木、莊稼、動物等被淹沒。洪水以及所攜帶的大量泥沙,破壞了下游地區的自然面貌,毀壞了植被,造成水系紊『亂』、河湖淤積。史料記載,後晉開運元年944)六月,黃河決口,在淹沒了今河南北部和山東西南部的廣大地區的同時,洪水開始積聚在梁山周圍,將原來的鉅野澤擴充套件為了著名的梁山泊;不僅如此,黃河決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時政治軍事生態佈局的重新排列組合。據《山東黃河志》統計,1855年以後,黃河決溢成災,侵淤徒駭河45次,馬頰河7次,北五湖12次。這不僅削弱了蓄洩能力,還在平地上留下了大片沙地和窪地;惡化了氣候環境,從而加重了下游地區的水、旱災害。水、旱災害進一步造成良田荒蕪、土地沙化,尤其以黃河氾濫造成的土地沙化最為嚴重。黃河潰決之後,由於泥沙的沉積,使大量良田嚴重沙化,危害極大,實與洪水衝擊之害相當。很多地區的土地盡被沙壓,水退之後,一經微風。塵土飛揚『迷』漫,且五穀不生,野無青草,土質極差。
除土地沙化外,土地鹼化現象也十分嚴重。由於降雨或洪水災害,地下水位升高,在蒸發作用下,鹽分向土壤表層集結,水去鹽留,往往出現鹽鹼地。黃河決口後,黃河沿岸或其他低窪易澇地區,由於排水不暢.浸澤曰久。形成了大面積鹽鹼地。如蒲臺蔡家寨鹼地,就是因為黃河改道後河水浸溼及排水不良而形成的,其鹼土層有時深達一尺有餘。鹽鹼地對農作物的生長極為不利,鹼層淺的土地經過挑溝、翻地等方式改良後.還可以種植豆、麥之類的作物,鹼姓較大的地區只能生長蘆葦等,再嚴重的地區只好完全廢棄。
肆虐的洪水使得人口銳減,嚴重阻礙了黃河下游社會經濟的發展。黃河水災不僅奪去千百萬人的生命,破壞社會生產力,而且吞沒了農田民舍等生產生活資料,使老百姓不能恢復再生產。黃河決口的當年,下游地區夏、秋兩季均絕產,只得靠截留運河漕糧維持生計。在晚清的奏摺、上諭中,黃河決口後類似“淹斃人口甚重”、“居民村莊.盡被水淹”等記載屢見不鮮。據估計,在光緒二十一年(15)至二十三年的連續三次大決口中,黃河下游地區死亡人數不下二十萬,且“膏腴之地,均被沙壓,村莊廬舍,『蕩』然無存”。當時的情景是:黃水源源不絕,前漲未消,續漲驟至,村落被衝,瞬成澤國,極目所至,浩淼無涯;災民處高地,搭蓋窩棚,暫為棲息;濟南、武定兩府很多州縣多陷巨浸之中,人口死者無數。洪水所過之處,大量土地沙化荒蕪,農民失去生產基礎;災後大量農村勞動力急劇流失,農業生產急劇退化。
一條淹沒過許多家園和夢想,也滋潤了許多沃野和希望的歲月河,這是一條負載厚重的泥沙也負重粗曠的船工號子的生活河。這條孕育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母親河,已走過了千萬年歷史的變遷。在其中,它經歷了多少,看透了多少,衝來巨浪又淘盡了多少春秋事蹟。歷史,早已無情的在它的河床古道上留下了無數歲月磨合的刻痕。定格的道道印痕中,黃河似在傾說著它的那段昔曰複雜的歷史,它擁有的輝煌與苦難共存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