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由灰羽所統率的深空探索艦隊從統合部所輻射到的星域最邊緣出發,一路向著‘第一聯盟’遺蹟所在的星團進發,按照航線的路程估計,大概在三個月後抵達那裡。
只不過,他們並不會放棄對路過的幾個恆星系的探索與調查。
因此,當探索艦隊在路途中的第一個星團深處停下後,數條顏色不一的航線被分配給了各個戰列艦級的科考艦,
星團:指恆星數目超過10顆以上,並且相互之間存在物理聯絡引力作用)的星群。)
這些擔任分艦隊旗艦的科考艦具備長航時的深空自持力,所以一些在本星團內零散的‘第一聯盟’曾經的殖民地調查任務,就被分配給了它們。
如果這些科考艦能夠在那些零散的行星上獲得關於‘第一聯盟’有價值的資訊,自然是極好。
不過對於這一點,艦隊中的所有人都不抱太大的希望。
因為在以千年為單位的時間流逝中存在著太多的變數,恆星可能會發生坍塌,曾經宜居的行星也可能因為各種宇宙自然災害,變得像被中子羽流掃過一樣,對生物極其不友好。
“艦長,我發現了多處富含稀有水晶的礦脈,這些礦脈被平均分配在星系中的小行星帶上,除此之外……”
探針操作員露出了一副意外收穫的神情。
不知是因為時間的偉力,還是在中子星複雜的電磁輻射等奇妙的自然反應下,在該星系從內往外數的第四和第五顆行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上,
許多低品質的礦物就像增殖的細菌般,正在緩慢地向高品質轉變,同時本身的質量也在不斷增加著;
至於那些含鐵、鈦等金屬元素達到90以上的超高品質礦脈,它們就像是小說中渡過了天劫的修仙者一樣,正在發生截然不同物理反應——
這些礦脈逐漸開始濃縮,視覺上看正逐漸變得清澈透明起來……這是礦物向稀有水晶轉變的標誌性特徵之一。
隨後針對礦產資源進行掃描的專業探針證明了這一點——這是一處能夠進行自我增殖的稀有水晶礦脈。
根據現有測試資料估算,即使每月的稀有水晶採集量達到四個單位,這處礦脈的產能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並且只需兩個標準單位的高品礦物,就能轉化四個單位的水晶。
更直白來說,影響這座稀有水晶礦脈產量的因素只有一個,那就是可供轉換的高品質礦物的數量——屬實是一座高效與價效比並存的水晶合成廠了。
“進行iii級異常標註,這些能夠進行自我增殖與‘進化’的礦物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大致閱覽了一下測試與勘探報告後,莊森就將它在心中劃分給了科學院下的工程學院。
但這並不意味著物理和社會學院的研究人員不能對這種異常現象進行研究了,只是意味著由工程學領域的研究人員更容易給出研究發現。
當然,這樣的異常現象分類極為依賴發現者的水平,也並不是沒有出現過把社會學相關的分類到物理學上去的烏龍事件,
只能說在宇宙大航海的現在,這種措施能夠緩解一部分科研人員質量不高的難題。
如果放在遊戲中的話,現在統合部相當於‘我建築全造研究大樓和星球超級計算機了,結果你告訴我專家人口還需要從勞工中升級上來.jpg’
【事件:實驗室閒置。】
【科研崗位:1064。】
【專家人口提升速度:70100+30)[基礎值+10;星際文化衝擊:+50;學以致用:+50;高階教育技術+100;教育傳統:+100]】
喜歡開局一艘殖民艦請大家收藏:()開局一艘殖民艦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