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無賴就該用無賴的法子。
張蓉和張太師都是講究人,拉不下臉跟這等用《女德》擦屁股的人爭辯太多,但景君澤的歪路子多。
這個朱望自詡讀書人,實則沒多少墨水,年少時勉強混了一個童生,便再未能往前進一步。
受家庭和社會影響,他對女子很是瞧不起,在家裡只孝順父親,卻對織布供他讀書的母親不管不問,還隔三岔五問他姐姐和姐夫借錢,借的多,還的少。
景君澤沒怎麼費心思,只是讓人把《女德》逐字逐句讀給他的未婚妻聽,然後又把他在家中奴役母親,壓榨姐姐的事情添油加醋說了,
未婚妻本來就對這個自恃清高卻沒什麼本事的窮酸不甚滿意,當即鬧著不嫁了。
朱望一邊瞧不起女人,一邊又渴望女人,已經定好的未婚妻忽然悔婚,將他急得上躥下跳,找來各路人馬幫他說和。
但未婚妻知道了朱望的情況,哪裡敢嫁,最後撒潑打滾,鬧到上吊也要悔婚。
朱望見勸不成,便汙衊未婚妻偷人,未婚妻的家人也不是好惹的,當即帶上一夥人去抓朱望,把他的褲子扒下來,倒吊在巷子口的樹上,拿著鞭子抽他,逼他澄清真相。
朱望賠了夫人又折了面子,跑去報官,可是未婚妻的家裡人受人指點,直接舉報他虐待生母,造謠生事,欠錢不還。
最後他連童生的功名都被革除了,還被下獄幾天,勒令賣房子也要把欠姐姐和姐夫的錢還了。
出獄後,朱望的名聲完全臭了,周遭的讀書人都恥於與他為伍。
一個小小的朱望惹出這麼大的風波,明眼人都猜得到背後有人做推手。
景君澤毫不避諱,直言是自己做的,還站出來道:“只有自卑弱小的男子,才會將戾氣對向女子。一個連自己的母親和姐姐都不會好好對待之人,難道還指望他入朝為官,會以仁心對待百姓嗎?”
太子一句話不僅戳破了朱望的假清高,還暗戳戳懟得某些人啞口無言。
畢竟若是要反對《女德》,那他們豈不就成了太子口中自卑弱小,沒有仁心之人嗎?
這帽子扣得太大,讓人進退兩難。
有女帝,太子,顧丞相以及張太師的支援,這場《女德》是茅廁用紙的輿論風波逐漸過去。
而令許多人沒想到的是,最先接受《女德》思想的不是讀書識字的世家小姐和公子,而是那些終日在田地和紡車前辛苦勞作的農夫農女。
為了生活,她們無畏於拋頭露面,稍大一點,便成為家中的勞動力。
既然自己和丈夫同樣辛苦,憑什麼要在伺候一家老小後,還要受人磋磨欺負?
且農家女多潑辣,豁得出去,《女德》的傳播,讓她們意識到自己在家中的價值並不比男人少。
她們都不識字,從前村訓祖訓教她們聽話本分,侍奉男人,村長族長便是權威,她們不聽也得聽。
現在女帝下令大肆刊印《女德》,還命人下鄉傳播,教她們自立自強,自力更生。
村長族長大還是女帝大,答案不言而喻。
何況對她們有利,讓她們抬起頭來生活的內容,總要比教她們低頭隱忍,逆來順受更能讓她們接受。
就在《女德》譭譽參半,大多數女子接受,大多數男人反對時,太子命令書局刊印出大量《男德》。
一些人抱著挑刺的心態買來看,卻抱著沉重的心態把嘴閉上了。
《男德》與《女德》的內容有許多重合,只是景君澤在其中側重於強調了一夫一妻的必要性。
高門貴族妻妾成群,鉤心鬥角,嫡庶紛爭不休,家宅不寧,更甚者為情為利謀財害命。
平民百姓苦於窮困,男多女少的世道,讓多少人孤獨終老,無後而終。
書中還著重強調頂天立地的男兒,絕對不該畏懼女子的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