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翰司成立之初,所有人都沒將其放在眼裡,也沒將顧玉這個掌事放在眼裡。
可是日子一日日過去,世家們漸漸察覺出不對來。
君臣和睦一向是粉飾太平,往常聖上頒佈的政令,若是觸碰到他們的利益,他們會跟聖上死磕到底。
皇權與世家的博弈各有輸贏,端看誰更勝一籌。
有時遇見實在不能退讓的事情,他們就啟用“拖”字訣,不斷上書,拉出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勸諫聖上。
戶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時間一長,政令受阻,聖上面對成堆的奏摺也想要快些解決,就是不退讓也得退讓。
可是最近,他們發現聖上處理奏摺的效率極高,若是堅持要做一件事,比他們的理由還要冠冕堂皇。
往常他們反覆上書的奏摺,只要讓聖上不滿意,不到半天的時間就會被打回來。
可最近勤政殿的燭火併未像從前那般徹夜明亮,聖上甚至有閒心多去了後宮幾趟。
打聽了一番才知道,竟然是文翰司那七十個寒門日日跟在聖上身邊,為聖上出謀劃策。
有些無關緊要的摺子,甚至是他們先看一遍,寫下策略,再呈交給聖上。
而聖上若決定要做一件事,或者要阻止一件事,也是他們在背後做參謀。
引經論典,誰也比不過這些讀書人。
與朝臣對抗的,不再是聖上一個人,還有他背後由七十個寒門組成的智囊團。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顧玉挑人挑得好,七十個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面對一件事,一個人不會,總有其他人會。
等七十個寒門對政事逐漸瞭解,逐漸上手,妄圖把控朝政的各個世家頗為氣惱。
有幾件大事做得十分漂亮,聖上對文翰司的信任和依賴與日俱增。
一些朝臣慌了,上書勸諫聖上,道寒門見識淺薄,怎可將政事隨意交由寒門處理。
聖上大怒,道:“讓朕設立文翰司的人是你們,不讓朕啟用文翰司的人還是你們,什麼話都給你們說完了,是想讓朕成為朝令夕改的昏君嗎?”
逼得緊了,聖上就又被他們氣得昏倒過去,直言:“真算是看明白了,你們是巴不得朕累死在勤政殿。”
那些大臣連連請罪,猶如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特別是吏部的張尚書,在諸位同僚的白眼下不知被凌遲了多少次。
可他才是最冤的那個,不過一時失言,讓顧玉抓到了漏洞,成立了這麼個文翰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