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昭看向蔡邕:“這樣的事情,在如今這天下雖不多見,卻也不少,那妖言之所以能惑眾,便是因此,百姓對如今的天下已經失去希望,只能將希望寄託在那虛無縹緲的傳說之中,相傳黃帝時期,這世間人人平等,無剝削和壓迫,也無饑寒災病,更無門第階級。”
“我要上書陛下,此禍太深,一旦爆發,大漢江山社稷將岌岌可危!”蔡邕面色變得難看起來,他還是第一次從這樣一個完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這天下,相比於葉昭,他對這大漢天下了解的顯然更深。
“老師以為,朝中無人看出此禍?”葉昭一把拉住就要離開的蔡邕,皺眉道。
“就算是拼上老夫身家性命,也不能眼看著大漢亡於此!”蔡邕厲聲道。
“學生倒有些想法,恩師不妨聽聽。”葉昭苦笑道。
蔡邕扭頭,看向葉昭,沒有說話,但其意已不言而喻。
“太平教可以似如今這般大行其道,其原因頗多,太平教高層與朝中許多大人物往來密切,朝中有人而且不止一個希望這天下亂,而太平教的教義,或者說這張畫餅,正是如今百姓所渴望而不可及的,哪怕明知道是畫餅,那些餓瘋了的人,也會如同那飛蛾撲火一般義無反顧的撲上去,加上這一年來災害連連,也給了這妖言滋生的土壤。”葉昭看向蔡邕,侃侃而談道。
“那可有解決之法?”蔡邕皺眉道。
“有。”葉昭肯定的點點頭。
“如何解決?”
“變法!”葉昭肯定道。
“如何變法?可是效仿那商鞅?”蔡邕皺眉道。
“非是商鞅。”葉昭搖頭道:“商鞅變法,在於強國,於此時而言,不啻於火上澆油,只會令天下亂的更快,弟子所說之變法,以稅賦為主,學生在馬城之時便已經看出,我朝之稅賦,皆是各地收繳賦稅,然後上繳朝廷。”
“有何不對?”蔡邕皺眉道。
“當然不對。”葉昭斷然道:“恩師可知,這天下田地,有多少集中在士大夫手中?”
蔡邕默然。
“昭生於河內,葉家有百畝良田,薄田有千畝之多,葉家門第不高,雖說如今已算士人,但家底不厚,尚且如此之多,弟子出仕幽州時曾做過一些估算,幽州田地,真正落在百姓手中的田地,不足兩成,然幽州世家大族人口加起來,卻不足一成。”
“你是說,這幽州一地,九成人口靠著兩成的田地生活?”蔡邕皺眉道。
“那是不可能的。”葉昭搖了搖頭,以這個時代的農業生産率,若是真的如此的話,百姓早就都反了。找本站搜尋”” 或輸入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