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異地星
自從天下大亂、群雄並起,似乎只是一夜之間,神都失去了昔日的繁華,陷入一場場變亂當中。
作為天下的中心,中土的核心,神都是各方勢力必爭之地,朝堂、江湖、沙場……明裡暗裡各種爭鬥,彷彿一個大舞臺,上演一幕幕悲喜劇,各方你方唱罷我登場。神都最終沒有逃過刀兵之災,而且還不止一次,各方勢力的軍隊角逐廝殺,神都也成為賊兵肆意燒殺劫掠的所在,又有一些人趁火打劫,幾場大火燒毀了神都將近三分之一的建築,一些原本的權貴之家遭到滅門之禍,不少普通百姓也死於非命,不得已拖家帶口逃出神都,遠走他鄉避禍,只是整個中土陷入戰亂,不知多少人死在逃亡的路上。
自從周國公入主神都,神都的百姓總算可以過上安穩一些的日子,經過一段時間,神都也恢複了一些往日的繁華,街上人流多了不少,來來往往,小商小販的叫賣聲再次響起,勾欄瓦舍也再次興旺。人們似乎也忘記了不久之前的驚惶恐懼,只有一些燒毀房屋遺留的遺跡,述說著一場場災禍慘劇。
這一日,神都一下子熱鬧起來,帶了一些喜慶的氣氛,街道都被打掃清理了一通,許多店鋪都是張燈結彩,街道上一隊隊精神抖擻的兵士巡邏,維持治安。
神都東側一向是權貴的府邸所在,平日裡算是較為清靜的區域,此時,寬闊的東大街上卻出現了擁堵場面,只見華貴的車馬一輛連著一輛,真正的車水馬龍,每一輛周圍都有不少僕從侍衛,佇列緩慢向前移動,沒有人喧嘩,但是人多馬,一些人小聲說話,夾雜馬匹的響鼻聲、踏步聲,彙聚在一起,一片喧囂。
佇列的盡頭是一座規模頗大的府第,大門匾額上書“周國公府”四個大字,門房高呼一個個官位名號,“某某大人,前來賀壽!”原來今日是周國公的大壽。
周國公作為當今天下最強的勢力的掌權者,位高權重,雖說擁立了一位皇子登基,但是,任誰都清楚那年幼的皇子不過是傀儡,周國公遲早得上位,這一點大家心照不宣。時至今日,周國公已經佔據了中土七成的疆域,麾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並且周國公收納了原本大夏不少官員、武將,對於大夏的舊臣,周國公表現得十分寬厚,豪門大族紛紛投效,按照慣例來說,有了這些豪門大族的支援,周國公的基業也就穩如泰山,是以,被許多人看好,有望一統天下,建立新朝。
周國公大壽自然不會與普通壽宴一般也就是吃吃喝喝,更多地帶著政治意味,如今天下許多小勢力處於觀望狀態,這些小勢力肯定是沒機會爭霸天下,只等尋一個合適的勢力投靠,周國公趁機展現實力和態度,然後就看其他勢力的態度和選擇。
天下稍微有些權勢的人都親自或者派人前來賀壽,豪門大族、江湖宗派、地方豪強、名士隱士……可以說,彙聚了當今天下最出色的一些人物,即便是敵對的勢力也派來使者,不論是真的賀壽還是隻是來打探周國公的底細,總之,這一次壽宴是盛況空前,熱鬧非凡。
此次壽宴也成為各方人物交際的場所,因為戰亂分離的至交好友相逢,述說各自的經歷,一些戰場上的仇敵,也在一起談笑風生,不少人都是懷著目的而來,打探訊息,觀看風向,還是直接投靠周國公,不一而足。
基本上,賓客們還是各有各的圈子,武將喜歡與武將在一起,文士喜歡與文士在一起,豪門大族的聚在一起,忠於大夏的老派的官員又是一路,還有一些賓客遊走,插入一些圈子中。
許多人其實彼此並不認識,但是,亂世出英雄,一些人站在人堆裡絲毫不起眼,但是隻要說出名字,其中不少都是名動天下的人物。不過,這樣的人物實在太多,各人的心思性格不同,表現也自不同,有低調行事的,暗中觀察他人,也有四處結交,大聲高談闊論的,或是大聲談笑,或是竊竊私語,即便是這個場合不宜談論公事和一些恩怨,不過,話語中暗含一些機鋒,彼此試探一下也屬尋常。
周國公府的正堂一片喜慶,壽宴的主角周國公穿了一身喜慶的紅袍高坐,外來的賓客逐一上前拜壽。
聽著各種賀壽的話語,周國公一一回複,言辭謙虛得體,滿面笑容,他今日心情極好,倒也不全是因為大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剛剛解決了一件關乎生死的大事——北涼入侵。
就在前些日子,北涼的軍隊,一夜之間就攻破了一處守衛中土的重要關隘,周國公當時可是嚇了一大跳,可以說是心驚肉跳,雖說他已經佔據了中土大部分疆域,取得了相當的優勢,但是,連番的徵戰,也幾乎耗盡了戰爭的潛力,接下來只要休養生息,積累實力,以待來日爭雄天下,偏偏在這個時候出了這麼大的簍子,北涼大軍眼看要揮軍而下,周國公不得不調兵抵禦,只是這樣一來,他的軍力被拖住,對於其他敵對勢力也沒了優勢,還隨時可能被反咬一口。
大好局面一下變成生死存亡的危急情況,周國公一下憂鬱成疾,臥床不起,好在他手下能人不少,尤其是幾名謀士都是當世一等一的人物,謀士們獻了一條妙計,不廢一兵一卒就解決了北涼入侵的威脅。
這個法子卻是利用北涼的一個隱患,要知道,北涼的一些大臣皇親國戚,並不滿意蕭太後一個女人掌控北涼的大權,北涼蕭氏原本也是中土大族,是以,這些北涼的皇親國戚一直要求皇帝親政。還有一點就是,北涼皇帝與蕭太後不同,大約是從小受到中土的一些老師的教導,北涼皇帝對於中土文化喜愛,據說還研習一些宗門的學術,招攬了一些中土的文士做幕僚。對於中土的態度,北涼皇帝與蕭太後也是大相徑庭,並不贊同蕭天雷武力入侵中土。
鑒於這兩點,周國公向北涼派出了一些使者,有明的也有暗的,明裡派人拜見北涼皇帝,暗地裡四處活動,散佈流言,收買一些北涼權貴,總之想方設法將北涼皇帝和蕭太後矛盾挑起,如今,北涼朝堂陷入了年青皇帝與蕭太後的爭端中,雙方僵持不下,北涼軍隊暫時是無法入關。
如此,周國公才算是鬆了一口氣,沒有了北涼的威脅,他才有餘力可以繼續收複中土,與其他勢力爭雄天下。
“祝國公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
是以,當輪到陸謙、徐長卿等為首的一幹謀士賀壽,幾人剛剛躬身,周國公連忙從座位上起身,連呼:“諸位先生快快請起!”親自一一攙扶,親近喜愛之情溢於言表,“諸位先生大才,沒有諸位先生,哪有我的今日?日後還望諸位先生多多教誨才是。”
“國公不必如此,國公寬厚仁德,輔助國公乃是我等榮幸,若無國公,我等哪有機會一展胸中抱負?”
一幹謀士連稱不敢,不過,從他們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們此刻內心的雀躍與暢快,可謂春風得意,若是太平時節,他們中不少人還真難以出人頭地,只有在亂世當中,他們才能大放異彩,不止是謀士,一旁的一些官員、武將也紛紛點頭同意,他們中不少人都感念周國公知遇之恩,高呼“周國公仁德,當救天下百姓於水火!”
這一幕外邊不少人看到,如此君臣相得,加上神都如今恢複了繁華,周國公治下也算是安定,可見,周國公一方已經有了新朝氣象,不少人暗地裡做出了投靠周國公的決定。
拜壽進行到此時,多數人已經各自入席,剩下一些姍姍來遲的賓客。
“揚武將軍為國公賀壽!”
隨著這一聲呼喊,許多賓客的目光不由都看向正堂,揚武將軍祈鎮嶽許多人都認識,祈鎮嶽不僅僅是揚武將軍,代表著祈家,祈家也是一方豪強,自從神都大亂,除了捲入爭霸天下鬥爭的家族,也有像祈家一樣舉家遷回各家掌控的地盤,也不擴張,只是求自保。當然,祈家算不得多大的一個勢力,人們關注祈鎮嶽,其中一個原因還是因為一些傳聞,據說,祈鎮嶽的女兒跑去了陵州,還成了兄弟會頭目的小妾。
當即,不少人暗地裡竊竊私語,說的自然是關於兄弟會的一些逸聞軼事,當然,眾人基本對於兄弟會沒什麼好話,兄弟會的行事作風實在太過特異,橫行霸道,而且誰的賬都不賣,就說這一次周國公大壽,天下各個勢力基本都派了人前來賀壽,兄弟會壓根兒當沒這回事,這一點倒是讓周國公麾下的一些武將不快,心直口快的直接說道:“不識時務,來日大軍南下,定要掃平兄弟會!”其餘武將也是紛紛表示,總有一天要收拾兄弟會,兄弟會不堪一擊雲雲。
周圍的人的話語,祈鎮嶽也聽到一些,他全當什麼都沒聽見,按部就班地,與隨同他來的一幹人等給周國公拜壽,對於周國公一些招攬的話語,也不置可否,客氣地應對,並不表態。雖說也看到了周國公的一些威勢,但是,祈鎮嶽也不好擅自做主,畢竟關乎整個家族,押錯了寶,可能萬劫不複,目前也沒有到必須押寶的時刻。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祈鎮嶽對於兄弟會的一些瞭解,說起來還是因為祈無霜時常往家中送信,信中的內容主要是讓他與夫人去陵州,也沒有刻意說兄弟會的一些訊息,但是,祈無霜有些大大咧咧,寫信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陵州的一些見聞、小吃、去扶南度蜜月、跟納迦王國打仗……盡管有些零碎,其中透露出來的一些訊息,已經讓祈鎮嶽膽戰心驚,只是實在有些難以想象,不過,對於自己女兒的瞭解,祈鎮嶽知道祈無霜不會胡編亂造。關於兄弟會的這些訊息實在是太過驚人,祈鎮嶽不敢向外人透露,哪怕是祈家的族人,一切都藏在肚子中,每次他與夫人看完祈無霜的來信也都立即燒掉,不留痕跡。
祈鎮嶽倒是想親自去陵州看一看,只是,他背後還有一個大家族,又是亂世,他可不敢擅離,只是,如果情況屬實,將來的一切可不好說,他也他夫人倒是不介意前往陵州,只是,兄弟會的規矩極大,估計族人難以適應,祈鎮嶽也一直在考慮,難以下定決心。
對於周國公來說,祈家此時投靠不投靠無所謂,祈家比起那些大勢力根本算不得什麼,反正來與他祝壽就是一種表態,周國公笑眯眯地應對賓客,其實不斷重複一些話語,他已經有些疲憊,此時,來了一些特殊的賓客,讓周國公精神一振,來祝壽的是一些僧人。
亂世當中,即使是大家族也不一定保全自身,不少人祈求神佛保佑,求一個心理安慰,佛寺道觀也成了許多人避難的場所,佛寺、道觀也沒有因為戰亂而凋敝。而此時來祝壽的,除了中土的高僧外,還有一些打扮特異的外邦僧人,這倒是讓周國公有些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