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震話音剛落,廠辦主任趙偉拿著一個資料夾推門進來,在掃了一眼屋內的人後,感覺氣氛有些不對,於是向陳震彙報道:
“省國防科工廳給咱們廠下發了一份緊急通知!”
“嗯!”聽了趙偉的話,陳震不由得點了點頭:“先放這兒吧,等會兒我再看!”
聽了陳震的話,趙偉將資料夾放到桌子上,隨後便從辦公室退出去,而陳震在煩悶之際,隨意將資料夾開啟,只是輕輕的掃了一眼,他的神情一下子便激動起來:
“啊哈,真沒想到國防科工廳竟然跟咱們想到一塊兒去了,咱們經費問題這下可算是迎刃而解了!”
見陳震看了檔案後如此表現,在場的幾個人都很是好奇,而陳震見此也不由得笑了笑,將檔案擺到桌面上,示意周圍的人道:
“你們過來自己看看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於是盧嘉棟等人一下子就圍了過去,檔案的內容很簡單,就是要求萬山廠盡快研製一款類似蘇制德拉貢諾夫狙擊步槍,如果沒有獨立研製能力也可參照繳獲的戰利品進行仿製,但不管怎麼樣,這款狙擊步槍一定要研製出來。
見到這個內容後,所有人就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眨眼的功夫便全部精神起來,既然省國防科工廳下發的通知,那就不僅給了狙擊步槍合法的準生證,而且在經費問題上也不在用萬山廠操心,如此一來,懸在眾人心頭的那塊大石頭終於落了地。
就這樣,在省國防科工廳那份及時雨般的通知照耀下,萬山廠新型狙擊步槍研製工作組就此成立,由盧嘉棟擔任工作組的總負責人兼任新型狙擊步槍的總設計師,而就在這個研製工作組成立的當天,盧嘉棟便確定了新型狙擊步槍研製的總體方針:
打造專業的狙擊步槍,其核心宗旨是摒棄蘇制德拉貢諾夫狙擊步槍那種班組支援型槍械的設計思路,而是朝著精準度更高、射擊更加職業化、更加適合狙擊作戰的專業化狙擊步槍方向發展。
為此,盧嘉棟將新式狙擊步槍的研製工作組分成三個分系統小組,以胡慶華為組長的槍械研發小組、以楊立民為組長的彈藥研發小組和由盧嘉棟本人兼任的光學瞄準鏡研發小組,雖然將整個研發團隊一分為三,但並不意味著各個研發小組就相互獨立,而是在明確分工的前提下幾個小組相互協作,互相幫助的關系。
就比如說楊立民雖然是彈藥組的組長,但他擅長的只是各項力學原理以及空氣動力學計算,在子彈使用何種計量的裝藥卻不是他的強項,而這就需要胡慶華來幫忙,反之亦然,胡慶華在槍械圖稿繪制,各項力學計算上同樣也要求教楊立民,當然作為總設計師的盧嘉棟更是不必說了,要經常深入各個小組進行技術指導。
雖然各個小組的側重和分工不同,但盧嘉棟對所有小組的要求確實相同的,那就是每一個部件都要做到極致,就這樣,在盧嘉棟強有力的領導下,新型狙擊步槍的研製很快便步入正軌。
當然由於個小組承擔的任務不同,所以在進度上也有所差別,而三個小組中進展最快當然要數盧嘉棟所領導的瞄準鏡研發小組了,按道理來說狙擊步槍的瞄準鏡是個很複雜的系統,單單一個鏡片分配比和校隊就能讓人忙活n長時間。
但盧嘉棟畢竟是後世穿越而來的軍工專家,對於狙擊步槍的瞄準鏡內各項資料情況早就瞭如指掌,所以在設計起來也是得心應手,不過即便有了穿越者的光環,盧嘉棟在設計這款瞄準鏡時也費了不少心裡。
其中最讓盧嘉棟頭疼就是現在國內光學鏡片的加工水平確實有些差,根本無法與施華洛世奇這樣頂級的瞄準鏡鏡片加工巨頭相比,所以盧嘉棟在瞄準鏡設計時只能兩手抓,一方面要求桂南廠嚴把質量關,將所需鏡片必須加工合格,另一方面利用先進的設計理念對鏡片存在的缺陷進行揚長避短。
因此經過長時間的對比計算和資料試驗,盧嘉棟最終確定以開普勒望遠鏡系統原理為基礎進行設計,在瞄準鏡中設定了物鏡、調焦鏡、轉向鏡、分化板和目鏡等大大小小9塊鏡片,同時在瞄準鏡外側設定相應的調節裝置,經過一系列的最佳化和整合,使得這款瞄準鏡解析度出色,放大倍率更是達到8~28倍。
就在盧嘉棟的瞄準鏡即將完成之際,楊立民揉著熬紅的雙眼推開盧嘉棟的辦公室門,然後將他這幾天計算的結果遞給盧嘉棟,語氣更是不容置疑的說道:
“嘉棟,咱們子彈裝配工藝存在嚴重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