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陳淑慧和鄭景望兩人乘飛機去了a市。
出了機場,直奔目的地。
鄭景望站在老街的十字路口,雖然周圍的環境已經面目全非,但他的眼睛還是溼的。
這是他的家。他又回來了。
陳淑慧看了看從路邊報紙上買來的城市地圖,核對了一下面前的街道名稱。它和幾十年前一樣。
這條街曾經屬於鄭家。
與後世相比,街道並不寬闊。它們只是雙向通道,但在20世紀30年代,它們必須足夠。
道路兩旁的建築有新有舊,而且都不高。它們有234層,大部分是商店和餐館。
改革開放的春風在這裡顯而易見。
如果放在兩年前,這裡最多隻有供銷社、國營糧油商店和小飯館。你想看看其他商店嗎?這裡沒有門。
現在是不同的。環顧四周,有四五家餐廳,包括服裝店、理髮店、食品店、照相館等。
這條小街不大,但很熱鬧。
鄭景望平靜下來,解釋說:“一百年前,這座城市剛建成的時候,它是一條商業街。”他臉上露出了一些寬慰:“似乎還在繼續。”
陳淑慧猜到了,問道:“是鄭家蓋的嗎?”
鄭景望笑著點頭:“鄭家搬到這裡的時候,就住在這些店鋪後面,鄭家的老房子就在街道中間。”
他興奮地說,然後走回家。
陳淑慧跟著他,發現商店後面是小巷。
人來人往,熙熙攘攘。
鄭景望突然在一扇門前停了下來。
陳淑慧抬頭一看,門是開著的。不,仔細看。根本沒有門
從空蕩蕩的門口望出去,庭院是一座四層的西式建築。
這座西式建築非常大,每層有十幾個窗戶。
大理石外牆的確富麗堂皇,但現在已經褪色、破損了。
西式建築的大門也敞開著。過了一會兒,我看見幾個人進進出出。
男人、女人和孩子,有的拿著蔬菜,有的拿著袋子,有的拿著被子,走到他們旁邊的空地上晾乾。
陳淑慧知道這是大雜樓嗎?
鄭景望也愣了一會兒,僵在那裡。
陳淑慧等了一會兒,說:“至少房子還在。這總比被拆毀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