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的老民辦教師根據考試考核成績,劃分為一、二、三、四類,保留前三類,勸退第四類。
繼續留任的民辦教師,填寫民辦教師任用表,經縣級教育主管部門審核後,發給民辦教師任用證。民辦教師檔案交縣教育局檔案室統一保管。
自民辦教師整編後,未經縣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批準,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隨意招聘或辭退民辦教師。
提高民辦教師津貼,按類別發放。中學一類,由原來每月十元提高到二十四元,小學一類由原來每月七元提高到十九元。每相差一類,每月少二元。
從明年開始,國家從師範招生指標中,劃撥一定數量的指標,專項招收小學民辦教師,經過培訓,轉為國家公辦教師。
民辦教師每人每月交納三元的民辦基金,由縣教育局統管。六十歲以上的民辦教師可辦理退休手續,從民辦基金中領取百分之九十的民辦津貼。
……
散會後,留任的民辦教師,長長地籲了一口氣。當了十多二十年或者更長時間的民辦教師,終於得到了政府的認可,檔案裝進了教育局的檔案櫃裡,無家可歸的孩子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家,吃了一粒定心丸。
被整編的民辦教師,自然悶悶不樂,膽小怕事的覺得有政策框定,多說也是無益,於是低下腦袋,沒精打彩地回到自己家裡,等待家人的白眼,鄰人的嘲譏。
也有幾個膽大的,纏著張幹事和公社的宣傳委員,”我們幹了一、二十年,沒有功勞有苦勞,沒有苦勞有疲勞,如今一腳把我們踹開,讓我們怎麼面對世人?”
公社解決不了他們的問題,好些老民辦教師自動組織上訪,所到之處,得到的都是”雖有同情,但有政策,愛莫能助”的千篇一律,公式化的答複。
沒人能給他們安排講臺,他們就沒有了崗位,沒有崗位,也就沒有了津貼,吵吵鬧鬧了好幾天,沒有了結果,也就不了了之,只得戴了竹笠,扛把鋤頭,下地刨食去了。如若再耽誤了農時,一家人的飯鍋就得朝天。
陳志民雖然考試、考核的成績很好,但由於資歷太短,定為了中學二類民辦教師,除去民辦基金,每個月可領一十九元。
每個學期開學,老師們都要為那些交不出學費的學生而苦惱。不給他們墊交學費,就影響了入學率、鞏固率,開會得挨批評不說,還得影響年底評優、評先進;給他們墊交學費,既使是公辦教師也只有那麼一點可憐的工資。講信用的家長,到年底想盡辦法把賒欠的學費交上,不講信用的,三年、四年收不上。也有些確實是家庭困難,雖有信用,但無力償還。
開學第四天,陳志民已代學生向學校賒欠了一百多元。班上的張鵬,因父親在暑假期間突發大病,搶救無效,欠了一屁股債,人財兩亡。
放學後,陳志民來到了張鵬的家裡。
張鵬的媽媽知道陳志民來勸學,搬了條凳子讓陳志民坐下,不等陳志民開口,也許是觸景傷情,想起了年輕英俊的丈夫,哭哭啼啼地向陳志民訴起了苦來。
陳志民耐心地勸慰張鵬的媽,”張嫂,你還很年輕,日後就指望著張鵬兄妹倆。只有把他倆培養成才,以後的日子才有希望。”
“陳老師,這個道理我懂,但要把孩子培養成才,那該要多少花銷,他爸走時,欠了一千多元的債,農藥、化肥沒錢買,田裡的莊稼穿軍裝,還能指望有多少收成?你說,這兩兄妹二十多元的學費,我單身寡婦的,上哪去尋?”
“張嫂,你的困難我知道,我是做好了打算來的。暑假我去跑了幾趟生意,賺了幾個小錢,這個學期他們兄妹的學費我給他們交。有一事,不知嫂子敢去做嗎?如果肯做,日後他們兄妹的學費自然就不成問題。”
張嫂斜仰著頭,久久地盯著陳志民,俊俏的臉上紅一陣,白一陣,顯然內心在做著激烈的鬥爭。好久好久,才從牙縫裡擠出一句話來,”陳老師,我上有父母,下有兒女,雖青春未衰,但人窮不可志短,我甘願帶著兒女缺衣少食,也絕對不會去幹那人皆指背、沒臉沒皮的事情!學費你就不用交了,留著自己用吧,嗟來之食,難以下嚥!”
說完就站起身來,”陳老師,我家有幹不完的事,恕不相陪。”扭身走進堂屋,將腳盆裡的豬草斫得劈劈啪啪作響,眼眶裡流下了擦不幹的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