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榷場卻不在寧江州城內。
城門前三四百米外,拿樹枝圍了個圈子。類似於後世山區的農村大集吧。
和農村大集一樣,榷場也是買方市場。不過農村大集是擺攤者使勁地吆喝,趕集買貨的農民挑挑揀揀。而榷場卻是售貨者排著隊,在店鋪前等待估價。看場面更像是給地主家交租子。
樹枝圍欄也就半人多高,於艮又比普通人高出了一頭,所以隔著老遠就能看清楚。
偌大榷場,收貨的坐商大概有十來家吧,庫房都蓋得很場面。
不用說,能在榷場開店的人,都是來歷不凡。驗貨估價的掌櫃也是大富大貴,臉上都是黑油。
掌櫃驗貨之後,帶搭不理地伸出幾個手指頭。貨主就點頭哈腰地領了籌子,去另一個視窗排隊,換取一小袋鹽,一個犁頭,或者一把斧頭。
有資格進入榷場的坐商,什麼貨都收,什麼貨都賣。反正來榷場交易的土著野蠻人,帶的基本上都是各種獵物。所需求的也無非是那麼幾種日用品。
三五成群的遼兵在榷場內維持秩序,更多卻是從等待估價的貨物中掏點什麼出來,大模大樣地搭在自己肩上。損失了貨物的土著野蠻人,多是敢怒不敢言。甚至連怒也不敢。
遼兵之明搶,還是小頭。大頭是在進入榷場之前。幾個稅吏模樣的官員,帶著一隊遼兵,把在榷場的入口收稅。稅收的標準很簡單——這一堆算稅……
多大一堆呢?於艮粗看過去,基本上是三成左右。比如三架爬犁的貨,要留下一架。看博多的表情,這可能是常態——打女真嘛!和打虎打魚一個道理。
是的,他們不生氣。即使拿一張完整的熊皮,最終換了一個兩斤重的鑄鐵犁頭。或者數十年來的規矩如此,土著野蠻人已經認可了這個價格?
倒也可以理解。土著野蠻人其實沒什麼物價意識。熊皮是沒有成本的嘛,除了死幾個人。犁頭或者刀斧,卻是相當有用,甚至可以傳及子孫。
來此售貨的,可能都是小部族村落的集體行為,二三十人算一群,獵物用馬匹馱來。
從藏身處出發時,博多就把百餘名隊員分成了四組,就像是四個小部落結伴而來的樣子。反正契丹人分不清,也不在意這些野蠻人來自哪裡。有貨就行,交稅就好。
“這就是榷場啊……”沃淩覺得很失望,實在是沒什麼熱鬧可看。
於艮也覺得沒什麼意思,就隨著人流走向寧江州。溫蒂當然是緊隨其後。兀術和蘇都哩及一眾小薩滿也跟在後面,分成兩列並排,走得很規矩。
魯庫一副管家打扮,帶著五個隊員,護衛著阿布卡赫赫一行。此處本是軍州和邊民,帶著腰刀防身,也並不紮眼。
斡離不和一個來自盆奴裡的中隊長,分別率領十餘名隊員,三三兩兩地分散開來,遠遠地輟著。
寧江州也讓人失望。說是軍事重鎮,能有半個平方公裡?感覺上還不如越裡吉大些。大遼實在是有點糊弄事的說。
城牆是夯土築就,差不多兩人高,表面多有破殘。據博多講,此城築於遼道宗年間,至今已經五十餘年,看樣子築成之後就沒有修繕過。城牆之上倒是能跑馬站人,也不能說是全無防備。
城門頗寬闊,大概能容四匹馬並行。木製的城門外表還包了幾道鐵皮,看上去挺結實。
一隊扛著長矛的遼兵正在搜檢過往行人,吊兒郎當的,也是太平日子過慣了,不像能打仗的樣子。遼兵頭目的大肚皮凸了出來,盔甲穿得比較隨便,臉上的肉很厚。看來城門官是個肥缺。
魯庫領著一個鐵驪族隊員,跟著博多跑慣了的,不著痕跡地塞了一個元寶給城門官。城門官就大模大樣地揮手放人。
於艮一行,主要是十來個小娃娃們,都幹頭淨臉的,身著怪模怪樣的統一服裝,看上去很有來頭。頭發倒是很短,莫不是過路的僧侶?大遼佛教盛行,天祚帝廣建佛塔,士人百姓多敬畏。
當然,城門官也懶得追究那麼多。
榷場本就是通衢大道,連線大遼腹地和東北邊鄙的。城門官早已見慣了各色人等——給了銀子的,怎麼會是壞人呢?
跟在於艮身後進城的就像是壞人。十來條壯漢全都牽著馬,馬背上甚至掛著弓箭。領頭的是一個面目嚴肅的老者。老者身邊是一個壯碩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