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不是說, 他們倆……等等,啊?”荀司韶被這個回答驚得有些結巴,愣了一瞬才反應過來,幹瞪著眼問荀老太太, “祖母您說啥?小姑姑和寧家沒婚約?”
“怎麼?你覺得容容的婚事能不聲不響地越過我和太後去?”荀老太太看都懶得再看他, “寧家老太君去了以後,底下的小輩一個個的, 倒是不安分的緊, 連我都沒知會一聲就敢自作主張!說吧,是哪個告訴你的?”
荀司韶摸了摸鼻子, 吞吞吐吐:“小錦和我說的, 說是家裡頭告訴他小姑姑和寧家有婚約,寧家這一輩的, 又只有他最合適,還與我說過不了多久,宮裡……寧家就要去宮裡請旨賜婚。”
“他們也配?!”
荀老太太猛地一掌擊在一旁的案幾上, 硬生生拍矮了半邊桌角。荀司韶望著底下深深嵌進地裡一截的案腿,沉默。
好不容易平息了怒意,大概想到寧知錦還算是孫子的朋友,荀老太太這才稍稍緩下來,淡淡地說:“這事兒倒不怪寧二,他和他爹一樣,書呆子一個,荀家那掌家的才真真是一肚子算計!”
掌家說的自然是寧知錦的母親, 金陵四姓世家之一的周氏女。荀司韶見過幾次,只覺得對方言行舉止滴水不漏,對他們這些寧知錦的同窗也是禮數有餘,親熱不足。
荀老太太起了個頭又截然而止,急得荀司韶心癢難搔,好奇死了。只巴不得引她多透露些,試探道:“祖母,這裡面還有誤會?”
“誤會?恐怕說不上吧,那周氏打得一手好算盤,”荀老太太輕哼,也不瞞他,主動解釋,“當初我嫁給你祖父之後,在金陵雖極少宴客也無人可交,但難得與寧家老太君一見如故,她曾經險遭亂馬相撞,若非我出手相救恐怕早死在馬蹄之下。我二人因此結識,興趣相投,常相往來。曾口頭上笑談,將來若是有機會,要做兒女親家。可惜你父親那一輩,年歲上不相稱,寧老太君便把主意打到了你們這代上……”
她說到此處,頓了頓,目光轉冷,“原本她臨去前,交代下面寧家這一輩的一個,要迎娶你三姐姐,我本也是同意了。卻不想,讓周氏不知從何處知曉了你二伯的……周氏親自找我退婚,幸可當時我們口頭相約並未外傳,才當此事從未發生過。”
原來如此,周氏那等精於算計的人,怎肯甘心自己嫡幼子娶荀家過繼子的女兒,哪怕是嫡女也不行。
“也不知她心裡頭盤算著,要如何把主意打到甄家去,我是不敢小瞧她了!”
甄家也算是新貴裡的奇葩,人丁少兵權大,甄將軍獨自鎮守邊關,連個傳宗接代的子嗣都沒有,倒是讓人放心的很。哪怕是再多疑的先皇,在這方面還沒怎麼懷疑過甄家人的忠心。
只是甄家再顯赫,也是武官,對於金陵的文官來說,若想明哲保身,有實權的武官還是敬而遠之為好。
當年寧家老太爺雖有從龍之功,卻整日提心吊膽自己會被多疑的先皇懷疑功高蓋主,有謀逆之心。於是千辛萬苦讓後世子孫棄武從文,當年寧家就算是做文官也做得滿門清貴,不敢與兵權沾上任何關系,這和荀家走的是一模一樣的路數。
正是瞭解寧家老一輩的良苦用心,荀老太太還顧著老友的情分,無論如何都不可能點頭把甄從容嫁過去。不過,越想越氣的是這周氏真是好大的膽子,膽敢忤逆寧家長輩的意願。
荀老太太冷笑:“能想到用聯姻的方式插手軍中勢力,也不知這是周氏的主意,還是寧侯爺的決定。”
寧侯爺是寧知錦的大伯,清遠候寧博淵。不管是誰的主意,可想而知的是,寧家現在似乎蠢蠢欲動。
荀司韶心想,反正不可能是寧知錦他爹和寧知錦自己的主意,這父子倆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二愣書呆子,遇到舞刀弄槍的人,唯恐避之不及呢還想著聯姻?
“祖母,既然這婚事沒個準數,寧家又為何早早告訴小錦?”荀司韶問完,自己又有些想明白了:“難不成……”
“還不就是想讓你知道,你知道了,我也就知道了,”荀老太太慢悠悠地喝了口茶,不緊不慢地說:“看樣子,是想探探我的口風。”
她掃了下座的荀司韶一眼,淡淡一笑,“去,下次你就直接告訴寧家那個二愣子,就說甄家從沒跟寧家有什麼婚約,你小姑姑甄從容,嫁誰都不可能嫁他。”
“……”
荀司韶一陣無言。
這話說得也太不留情面了吧?讓寧知錦的臉往哪裡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