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gue》在事件發生十天之後,公開了自己的十月刊,這讓一直保持沉默的丹尼爾事實上加入了討論。
不論是福克斯新聞網的記者,還是權利平等聯盟的費恩·柯林斯,鷹派的政客,還有煽情的明星——都曾經提及丹尼爾,沒有辦法,在事件發生的前後,跟戰爭和襲擊最相關的人就是他,媒體還在連篇累牘地報導他的新身份的時候,兩座大樓在全美觀看電視直播的人的注視下,變成死亡的廢墟。
《vogue》的報導放出來之後,喧囂的討論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菲利普·霍夫曼就在不遠處目睹了這一事件的全部過程,所以不停有人採訪他,試圖獲得最新的感想。某種程度上,丹尼爾也是如此,他為《vogue》拍攝的大片,堪稱最後一個以紐約世貿中心為背景的工作,在報道中,他甚至直接提及了世貿中心前一次遭受襲擊的事情。
總統和他的團隊誓言要以暴制暴,聯合國對於發動針對中東極端分子的戰爭提案正在研究。
美國社會被兩個態度徹底撕裂開來。
支援發動戰爭的和反對發動戰爭的。
丹尼爾在自己的操縱下,被推上風頭浪尖,這是一個多麼冒險的舉動,牽涉到幾乎所有階層——平民、軍人、軍火商、華爾街、矽谷、白宮以及好萊塢。
“無論如何,丹尼爾·桑德勒,一個22歲的年輕人,被整個美國熟知和矚目,他對戰爭的態度不由他自己決定的成為了某一個角力的重點,現在,是他為難的時候了。”福克斯新聞網的主持人在新聞節目中如此說道,“這一次,他不在僅僅屬於好萊塢,屬於電影。”
丹尼爾依舊在沉默,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洶湧的指責和嘲笑,反戰派認為他畏縮不前,想要反悔,主戰派則覺得他只是個笑話,並用他攻擊反戰者。
這個時候的丹尼爾在做什麼。
米高梅、獅門娛樂、dd影業終於就《盧安達飯店》完成準備工作,查爾斯的改編劇本讓三方都表示滿意,愛德華導演同意擔綱,最難的是丹澤爾·華盛頓,他堅持拒絕了米高梅的邀請。但是在事件發生後,他被劇本裡宣揚的關於戰爭的正面態度所打動,終於在數日前接受邀約。
專案的進展之快,確實讓人意外,當然,這跟米高梅為這個劇本準備了好幾年有關系,原編劇喬治·特瑞這次也參與其中。
在丹尼爾飛往紐西蘭,為《護戒使者》做一些最後的配音工作的前夕,他透過公關特裡弗發布了一封媒體公開信。
公開信的稱呼是如此,“致敬在災難中獻生的英雄和喪生的無辜者”
丹尼爾在信的一開始,即表明自己的立場:反對戰爭。
然後他重新強調了自己在《vogue》採訪中的觀點:戰爭並非最優選擇,也不能草率而為,他從美人的生命和阿富汗平民的生命來勸解支援戰爭的人,“我們已經從同胞的死亡裡感受到哀傷和疼痛,為什麼還要將我們的軍人置於危險的境地。何況,在美國的戰機和航空母艦即將奔赴的地方,還有大量的無辜平民可能遭受戰爭的危害”。
在信的最後,他說,“我無意於在此刻過多地發表看法,某種程度上我將此視之為對死難者的冒犯,但是出於對生者和生命的尊重,我希望能夠決定一切的人更加慎重。”
署名“反對戰爭的丹尼爾·桑德勒”。
盡管這封公開信,被不少人批評為“兩不得罪”的油滑言論,但確實幫助丹尼爾從被責難的漩渦裡掙脫出來。
費恩·柯林斯在自己的演講裡誇贊丹尼爾“是一個充滿悲憫情懷但同時擁有理智頭腦的智慧人物”。
……
逼近十月份,丹尼爾結束紐西蘭的工作,並未返回洛杉磯,而是履行自己巴寶莉代言人的身份,參與了巴寶莉在非洲的幾項慈善活動。
接著他就飛抵南非,開始《盧安達飯店》的拍攝,他飾演的攝影師戲份並不多。
所以在戴維暫時放下《希臘婚禮》的事宜飛到非洲來接手dd影業對預算使用和製片的監督工作後,他在闊別美國一個多月後,重返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