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那依你所見,該當如何?”
姜睚淡笑了笑,應道:“以聲名作賭安定人心只是第一步,而之後,朝堂之上縣主亦不能靜默以待。世人皆知溯方富庶,農桑興盛,與周邊各郡均有水路相連,毗鄰臨安,佔盡地利,可此番陰陽賬目的內情,熙華縣主想必也看到了許多弊端。”
“賦稅之於百姓,確有負累之嫌。針對溯方境中的情形,縣主不妨勸諫陛下”,姜睚對王青瑤拱了拱手,“一者,以三年為期,對百姓種桑、棗樹,開闢荒田等,停徵租稅;二者,軍民嫁娶喪祭之物,舟車絲布之類,不再徵稅;三者,廢除鹽、酒官賣制度,停徵鹽酒稅。
“此上種種皆屬雜稅的主要名目,卻也是能讓百姓的感受最為直觀,做到惠及眾人。至於個稅、契稅等,額度也應該適當下調。為保證國庫充盈,官府可設立特定機構進行排程,將地方州郡多産而出的農漁之産以陸運、水運的方式送至其他州郡,而朝廷亦能進行市價調控,不至於再發生如蜀錦價格飆升的貪腐壟斷之事。”
王青瑤聞言,眼底已不由得漸漸泛出一股喜悅之色,她撫掌相贊,道:“溯方之於南梁全境,算得一處典型地帶,倘若這些革新之舉在溯方境中推行時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便可逐步推行。”
“不過這種試點革新之舉必將使得人口流動,卻不知依你之見,官府是否有必要進行管制?”王青瑤問姜睚道。
“人口流動只是小規模的。”姜睚輕輕搖頭,接著道:“陰陽賬目之事牽扯甚廣,稅制改革亦非朝夕之功,便是朝廷確實打算以溯方,或是別的州郡作為試點,初時都很難取信於民,何況是外地之人?至少一年為期,人口流動之數不會過於驚人,官府實在沒有管控的必要,只需做好戶籍編制之事即可。
“而等溯方之民真正享受到革新之舉的成果後,其他州郡便會緊跟著效仿,如此便更談不上人口的大規模流動了。”姜睚凝目深想了想,道。
“確是如此。”王青瑤再次被姜睚的話說動,她沉了沉話音,問道:“只你當真這般深信麼?”
“這……不瞞縣主,我所能確定的其實只有關於溯方境中的情形,至於推而廣之,水土是否得宜,我也只是猜測罷了。”姜睚垂頭拱手,神色有些緊張起來。
王青瑤見此情形,不禁垂睫輕笑了笑,道:“你也算得實話實說,能依溯方的情形想到著手點,已是很好了。”
王青瑤能看出,姜睚此人借勢登高,確有幾分見地,只本心難尋。若用得宜,對實際問題的解決是有幫助的,而同時也需要更多的規束。她心裡已經有了一些想法,又將那些自己存了疑問的細節之處問過姜睚,才教他告退。
當然,面對姜睚的“毛遂自薦”,王青瑤亦應了姜睚的猜想,對他發出“邀約”——隔日之後,王青瑤等人將重返臨安,而姜睚與之同行。
……
道是烽火燃起,在王青瑤還在回臨安的路上時,溯方境中所發生的一切便已傳到了臨安,而明宗皇帝為此還特意去了一趟永昌侯府。
天子駕臨,王茂彥原以為自己的情緒無非“如履薄冰”四字,卻沒想到會面臨明宗皇帝的質問。
因為王青瑤的刻意隱瞞,王茂彥並不知明宗皇帝動怒的原因,更何談應對相辯!他這般沉默不語,確是在惹怒聖顏,在聽了些零落的片段後,王茂彥還是大概拼湊出了事情的輪廓——他的掌上明珠,又闖了禍事!
“愛卿與王氏站定秦王一派,朕本是樂見其成的,可你們為何會在此事上與廢太子達成合作共識呢?”明宗皇帝話音森冷,幽寒的視線一動不動地停落在王茂彥身上,猶如一條暗藏於灌木叢中毒蛇一般。
“此事怎還牽扯到了廢太子?”王茂彥聞言不禁有些心驚,緩緩抬頭,而迎上明宗皇帝的目光卻是晦澀一片。
明宗皇帝輕嗤了聲,身形有朝王茂彥逼近了兩步,問道:“難不成,秦王以為廢太子做不了的事,他卻是能做到的?朕還在位呢……”
“陛下言重了!”王茂彥從明宗皇帝的話音裡聽出了強烈的殺意,緊滯的心頭不禁浮起一股莫名的情緒,當即跪膝於地,俯首道:“臣實在不知究竟發生了何事,竟讓陛下對臣、對秦王殿下有此疑慮!”
“陛下所創之業千秋鼎盛,臣居其位,從不發往妄悖之言,秦王殿下心有君父,亦謹言慎行,卻不知是否是有奸佞妄進讒言,矇蔽聖聽?還請陛下明鑒。”
“明鑒?”明宗皇帝冷哼了聲,拖長的話音彷彿夾藏著一種莫大的殘忍,隨即擰笑道:“若非與廢太子合謀,熙華的動作又怎會如此猝不及防?愛卿難道不知,退朝之後諸位言官所遞交的奏本已將朕的案頭上摞滿了?”
王茂彥心頭一沉,誠懇地道:“還請陛下明示。若關系為臣份內之事,臣定當竭盡所能,為陛下分憂。”
明宗皇帝緊擰著眉,俯下身子定定地看了王茂彥兩眼,驀地嗤笑:“道是熙華縣主光華太盛,行事還背了愛卿?”
“王氏嫡女聲名遍傳,憑她幾封書信,朝中言官便對大梁賦稅之制橫加抨擊,所彈劾的官員竟不下數十位。令朕心驚的,不僅是這些彈劾之本中均附帶了詳證,還有這些言官所彈劾的物件,有的甚至出於他們門下……”
明宗皇帝說這話時,喉嚨處似乎有意壓制著某種近乎於咆哮的情緒,“詳證出自廢太子之手,愛卿以為這該如何解釋?”
“解釋?陛下想讓臣解釋什麼?”王茂彥沉嘆了口氣,旋即則像是回憶起了什麼一般,他的面色變得古怪起來,道:“王樓兩氏早有婚約,而熙華亦非背信之人。至於這些言官的行為……陛下應當慶幸,大梁還有眾多忠君之臣,他們不為一己私利舍棄大義!”
“好一個忠君之臣!便是歲月更疊,王侍郎身後亦可得‘忠君’之名,那麼朕呢?熙華縣主劍端所指,世人輿論所銷,便是朕所創之業!”明宗皇帝話音凜冽,寬大的袖袍揚起一道疾風,便似刀刃般劃過人的肌膚,帶了一種劇烈的刺痛感……
“本以為縣主之封能令她謹守本分,卻不想她會如此借勢,插手稅制改革之事。到底是一腔碧血丹心,還是中飽私囊權欲燻心,便也只有你們自己清楚。”明宗皇帝已然轉過身去,只留給王茂彥一道沉鬱的身形,他接著道:“愛卿既不知熙華所謀,想來那些物證並不在永昌侯府。如此,朕便不派人搜了……”
本是一番試探,可依明宗皇帝話裡的意思,他所給予王茂彥的“信任”無異於恩賜。王茂彥心中憤懣可想而知,而在這一刻,他似乎才對當日江翰林的退隱有了更為深刻的瞭解。
明宗皇帝回了宮,當即便遣了人去請謝皇後。安靜的殿宇內,眾內侍覺察氣氛不對,一個個早已屏住了呼吸,他們心下只盼著謝皇後能早些過來,如此才能免除他們遭受明宗皇帝怒火的可能。
垂目、躬身,內侍們不曾留意此時坐在龍椅上的明宗皇帝的神情,他們最直觀的感受應當産生於翌日的朝堂論辯後——所謂暮日難續,說的便是明宗皇帝了。這般一看,王茂彥口中所謂的“千秋鼎盛”,實出於一個迂臣的衷心祝願,又或者他本身的一種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