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本以為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卻在短短一個月之內分出了勝負,六路協約國大軍,除了義大利地區諸國負責的一路外,全部取得了勝利突破!
百萬俄軍戰損超過八成,這裡的戰損不是單指傷亡人數,還包括被打散後沒有歸隊的部隊和逃兵。
面對一路高歌猛進的協約國聯軍,瑞典和挪威兩國立馬慫了,在沙皇俄國接連丟掉波蘭和烏克蘭大半地區後,宣佈加入到協約國當中,並把用來防禦協約國登陸的部隊用在了入侵沙皇俄國當中。
維多利亞政府的外交能力屬實強悍,瑞典和挪威在瓜分沙皇俄國的誘惑下,開始全力以赴的進攻。
因為協約國給出的承諾就是他們佔領多少沙皇俄國的土地,戰後就能拿到多少。
當然,這是有極限的,不能超過南面的立陶宛地區。
不過協約各國都明白,承諾是承諾,打敗沙皇俄國後,別說是維多利亞政府,就算是其他協約國也不可能坐視瑞典繼承沙皇俄國大半遺產,成為第二個沙俄。
但是,芬蘭地區已經是眾多協約成員國公認的,劃給瑞典的地區。
瑞典和挪威的跳反,頓時讓沙皇俄國陷入四線作戰的窘境……
立陶宛一條戰線,芬蘭一條戰線,烏克蘭基輔一條戰線,印度一條戰線……
如果不是沙皇俄國放棄了克里木半島,或許就是五線作戰了……
聖彼得堡政府看到這個局面後,立馬傻眼了,別說是國際形勢,就算是他們自己都不看好能贏得這場戰爭。
為此,沙皇俄國不得不從印度戰場抽調兵力,印度地區也轉攻為守。
同時,沙皇俄國還放緩了對中亞地區各部落的壓榨,以及對阿富汗地區的復國提議。
很顯然,沙皇俄國不打算直接佔領這些地區,而是讓他們以附庸國的方式幫助沙皇俄國扛過這次戰爭。
隨著一個接一個傀儡政權的建立,沙皇俄國結束了在印度的戰爭,軍隊也離開了阿富汗和中亞,中亞地區被扶植起來一個哈薩克共和國作為附庸國,阿富汗地區則扶植起來一個阿富汗共和國……
共和國是歐陸興起的國家形式,意味著文明先進的制度,最重要的是,共和國的總統權力被議會把控,國家的權利不可能集中在一個人手中,利於宗主國進行操控。
這也是協約國當中,共和國比例很大的原因。
收縮實力的沙皇俄國很快和協約國陷入僵持戰當中。
利用內線優勢,沙皇俄國最大的劣勢後勤運輸缺陷沒有了,而且這是反侵略戰爭,沙皇俄國的暴兵速度顯然更快一籌。
原本腐敗的沙俄官僚體系,在亡國危機下,被那些真正掌權的沙俄杜馬大貴族下了嚴令,伸手的時候開始注意了。
整個官僚機構的執行效率提升了足足一成!
很快,協約國就發現他們低估了沙皇俄國的極限動員能力。
百萬大軍沒了之後,俄軍投入前線的部隊卻變成了200萬!
計劃中的摧枯拉朽沒有實現,反倒深陷戰爭泥潭。
隨著寒冬降臨,大量的非戰鬥減員讓協約國聯軍損失慘重……
區域性地區,沙皇俄國甚至實現了逆推!
可以說,這次戰爭除了印度地區取得了完勝外,協約國一直在虧損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