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煙瀰漫的大洋上,大英帝國海軍上將納爾遜滿臉絕望的看著一座一座掛著米字旗的戰列艦沉沒,無奈的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他做夢都沒想到,自己竟然會遭遇到一次海洋軍事革命!
看似羸弱的索倫帝國海軍,不光將穩定的開花彈搬上了戰艦,甚至還研發出了釘頭開花彈。
這種釘頭開花彈完全可以用長管加農炮發射,利用炮彈上的釘頭紮在木殼戰艦上,然後就是‘轟隆’一聲……
這個時代的戰艦無論多麼堅固,都改變不了木製的本質,一堆木頭如何能擋得住開花彈的貼臉爆炸?
結果不出意外的,英軍的木殼戰艦是一炮一個準,哪怕是裝藥一般的開花彈,也能在龐大的戰列艦上開出一個口子。
英軍引以為傲的海上君王級的一級戰列艦,最多也就扛五六發開花彈。
這只是戰沉的極限,一般而言,捱上兩三發開花彈一級戰力艦就喪失大部分戰鬥力了,船上的水兵能存活下來的幸運兒,只能忙住救火。
理所當然的,對面的索倫艦隊的海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自身的損失也很大。
原因有很多,主要幾條是水兵的作戰經驗太少,船體不夠大,抗炮彈能力羸弱。
哪怕英國海軍沒有穩定的開花彈,單憑實心彈和葡萄彈,也足以將索倫帝國的轟擊炮艦送入海底……
然而,正因為索倫帝國的海軍轟擊炮艦體型小成本低,所以航速更快,機動性更強,最重要的是不怕損失!
別說是一艘索倫帝國的轟擊炮艦換一艘英軍戰列艦,就算是十艘轟擊炮艦換一艘戰列艦,索倫帝國也不虧啊!
那些英軍的主力戰列艦,在這場海戰中由於體型巨大,機動不靈活,反倒是成為了標準的靶子。
原本的皮糙肉厚在開花彈面前變成了大號的火炬,在索倫帝國眾多中小型轟擊炮艦的圍毆下,很快損失慘重。
這是一場兩敗俱傷的海戰,但索倫帝國卻贏了個徹底,因為索倫帝國的中小型轟擊炮艦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造船生產線,幾個月就能下水服役,還是好幾條生產線同時趕工。
因此,這次海戰的損失,索倫帝國僅需要半年多時間就能彌補,而索倫帝國十幾年如一日積攢的水手也足以應付操船人員的損失。
除此之外,中小型的轟擊炮艦還有所需船員數量少的有點。
一艘小型轟擊炮艦隻有不到十門轟擊炮艦,再加上船小,需要維護的人員數量也會下降……
正因如此,這次海上決戰後,英國皇家海軍再也不敢進入索倫帝國的近海海域逞兇。
不然的話,索倫帝國頻頻派出轟擊炮艦兌子一樣的打海戰,用不了幾個月功夫,大英帝國的大西洋艦隊就無船可用了……
大英帝國不知道的是,這次海戰索倫帝國並沒有拿出全力,成本更高,體型更大的遠洋大型轟擊炮艦主力沒有加入到這次海戰當中。
比起生產容易的中小型轟擊炮艦,大型轟擊炮艦的生產週期更久,索倫帝國的海軍損失不起。
納爾遜上將此時所剩的想法就是把這場海軍軍事變革的訊息送往維多利亞政府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