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尤里也很清楚這種做法只能治標不治本,過個十幾年,那些調過去的官員就會在地方形成新的地頭蛇一般的勢力。
如果採取定期輪調製度,雖然可以杜絕高官在地方上一家獨大,但卻會出現基層官方層面的地頭蛇勢力。
每一任高官任職後,都要和下面的地頭蛇打招呼,不然的話就會被架空起來!
畢竟輪調官員不可能把當地整個政府班子都輪一遍,中低層官僚肯定是動不了的,人數太多,也太過複雜,而且都是下面辦事的人,抽走時形成的空窗期政府怎麼執行?
這與輪調幾個地方一把手和二把手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因此,美利堅帝國征服南美洲的穩定期,保守估計也就十幾年時間。
等十幾年時間一過,新一代人成長起來,地方勢力也重新抬頭的時候,就會形成一個個新的地方利益團體。
在如今這個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裡,美利堅帝國的中央政府對南美洲的控制力有多低可想而知……
此時,美利堅帝國最好的做法是透過遷都來增強對南美洲的控制力,既然美利堅帝國已經成為一個橫跨南北美洲大陸的龐然大物,首都自然放在中美洲最好。
在這個時代,行政距離的縮短對中央掌控地方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監管還是調集軍隊對地方進行威懾,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之,一旦行政距離過遠,則是事倍功半的效果!
古代為什麼那麼多封建大帝國明明在周邊地區打遍天下無敵手,卻始終不吞併周圍小國,寧願弄出一整套附庸藩屬的模式呢?
還不是因為行政成本太高,中央無力管控地方!
就算強行打平了小國,過個二三十年,新一代人成長起來後,人家照樣會形成半獨立的地方政權,甚至乾脆造反自立。
難不成帝國再進行一場遠征?
這種遠征可是非常耗費國本的,一次就足以傷筋動骨,奪來兩次不用外敵出現,帝國內部就會垮掉!
當然,也可以透過移民同化的方式來徹底掌控。
只可惜,古代道路運輸條件極其落後,移民的成本不比大軍遠征的成本低多少,畢竟移民不是把人送過去就足夠了,還要想方設法養活他們!
並且要保證遷徙途中不會出現大量死亡,不然十個移民死九個,即便成功遷移過去,誰同化誰還不一定呢……
因此,在封建時代,大帝國擴張到一定程度往往都會停下腳步,如果強行擴張,或許會輝煌一段時間,但巔峰過後衰敗的速度極其迅速,並且往往都是先從內部分裂開始!
尤里前世的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蒙古帝國、阿拉伯帝國等等,都是十分典型的例子。
崩解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疆域太大,管理成本高管理效率卻很低下,最終不可避免的走向內部分裂。
這時候如果再有個外敵來趁火打劫,那基本上連基本盤都保不住了……
這麼一對比,其實尤里前世封建時代的東方祖國反倒是最聰明的,東方帝國的統治者早已看穿擴張的危害性,乾脆在擴張到極限時停止擴張腳步,在周圍只設立形式上的藩屬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