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一連幾天,李世民都沒有宣陳懿軒入宮,而陳懿軒本也不想進宮,再加上汝南公主也已從昏倒中醒了過來,因此他也就更沒有非要進宮的理由了。不過這樣也好,他能落得清靜自在。
這幾天裡,陳懿軒每日都有在教瑾兒讀書習字,而這些書籍自然是從程處亮那裡借來的,之所以說借,乃是因為在這個時代書籍本就是稀罕之物,一個大家族的立家之本,所以程處亮能夠借給陳懿軒,這已經是對他莫大的信任了,即便陳懿軒人在自己家。
可是陳懿軒仔細的看過那些書籍之後,覺得用來當做啟蒙書籍來教瑾兒有些不合適,主要是因為書籍都太過晦澀難懂。
所以陳懿軒就憑著自己的記憶,默寫了宋代的《三字經》和《百家姓》,作為瑾兒的啟蒙之學。
當然,有陳懿軒這個認真負責的好老師在,瑾兒學習之時也格外的認真,陪同她一起學習的趙桂蘭也異常認真。
瑾兒的阿孃何夫人也偷偷的去看過幾次,但每次看到的都是瑾兒在認真的學習,她心裡也很是高興的。同時,看到細心給瑾兒講學的陳懿軒,她的感激之情亦是更甚往昔,就差給陳懿軒造生祠,每日燒香祭拜了。
而陳懿軒每日除了給瑾兒上課之外,剩下的時間就是想著明天的課應該給她講些什麼。
同時,最令陳懿軒煩惱的就是每次寫字之時,每次寫字之時他都回感覺渾身不自在了,習慣了用紙張寫字的他,一時之間用這堅硬的竹簡,自是感覺不習慣、不喜歡,這也讓他更加的渴望儘快造出紙來了。
可是李世民近幾天都未曾宣自己進宮,而且世家之人也還沒有來找自己,按說,距離程咬金請客都過去十日了,世家之人也應該有所動靜了,可是到如今卻依舊還沒有人來找他談入股宣紙作坊之事,這也讓他覺得可能是時機還不成熟,遂只能奈在性子,繼續用竹簡寫下去。
當然,陳懿軒每日半晚之時也會去練武場活動活動筋骨,有時也會教程處默兩兄弟學自己會的武術。
在這幾天裡,同樣還有一件有趣的事在上演著。
某日下午,一行人風塵僕僕的趕往利州,前去利州都督府宣旨,當然,這一行人是內常侍的張順和幾位禮部的官員。
很快,他們便在都督府見到了一位身穿青色長袍的中年男子,無情的歲月在這位中年男子的臉上灑滿了無數的皺紋。
他們對著這位中年男子先是一陣寒暄之後,才正色道:“利州都督應國公武士彠接旨。”
原來這位中年男子是應國公武士彠,他就知道這些個禮部官員怎麼會閒來沒事跑他這利州玩,感情是帶著旨意來的,但是他聽後,還是將衣冠整理了一番,才跪下接旨。
“制曰:利州都督武士彠自上任以來恪盡職守、政績突出......”禮部官員道。
李世民的旨意大體也就說了兩件事,一件事是對於武士彠在政績上的肯定,褒獎一番;另一件事則是道明瞭他們一行人此次的來意,那便是命武士彠的小女兒武媚立即入京,先行入住宿國公府,等長大之後隨同汝南公主一同嫁給陳懿軒陳縣子。
聽到旨意之後,武士彠有點頭暈,想不到陛下竟然讓自己的女兒隨同公主一起下嫁,雖說嫁過去之後也只能是為妾,不是他之所願,可是足以見李世民對這位陳縣子的寵愛,畢竟皇帝下旨給一位駙馬娶妾,這可是破天荒的頭一遭啊!
以李世民對這陳縣子的寵愛,想來他以後必定能夠位極人臣,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為妾倒也算不上是多大的委屈。說不定憑此關係,以後這位陳縣子還能照拂我武氏一族呢!
旨意已經宣讀完畢,可是禮部的官員見武士彠還沒有接旨的意思,便好心的提醒道:“應國公,該接旨了。”
武士彠這才從中驚醒過來,連忙捧著雙手去接旨,接過旨後,他心裡七上八下的,不過他平復了一下心情之後,還是先問了有關陳懿軒的事蹟,道:“諸位大人,你們能否給我講講這陳縣子的事蹟。你們也是知道的,我武士彠久不待長安,對長安之事更是全然不知,所以諸位能否給我講講。當然,我也不會讓各位白講,一會我請各位喝茶。”
隨後武士彠便看向一位家僕,說道:“去給諸位大人準備一些銀兩來。”那家僕聽後,立即就跑了去。
自古錢帛動人心,一眾官員見此,便將自己所知道的添油加醋說了出來。
武士彠聽後,這才知道為何李世民會如此器重陳懿軒,因為如今的災民出海之策也是源自於他,而且準備建宣紙作坊,看來此人畢竟能力超群,不然陛下也不會親自下旨,讓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同時這人還是一位天外來客,如此一來,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就更不吃虧了。
很快,僕人就將錢財取來了,然後武士彠便分給了這些個官員,他們每人平均拿到手的都有十多貫之數。
眾人見錢財到手,才說道:“應國公,你看是否應該請令媛出來了,然後隨我等一同進京長安。”
“諸位同僚,我還有一件事要告訴你們。”武士彠聽後,想了想,還是把他擔憂之事的原委說了出來。
那便是他武士彠如今已有了三個女兒,旨意中的指名的是小女兒武媚,這也讓他有些哭笑不得。他的小女兒是在大半年前才出生的,如今還未滿歲,取名為武沁,而他的二女兒才是武媚,也是李世民旨意中點名之人,可卻不是他的小女兒,因此這也讓他一時之間不知道該如此是好。
諸位官員和內常侍張順聽後,也不禁有些汗顏,因為他們對於武士彠家的詳細情況打探不足,此事才鬧了這麼個烏龍出來。不過這也怪不得他們,畢竟這這個時代,通訊本就不發達,加上武士彠家一直久待京城外,朝廷之人自是不會花經歷來關注誰家有幾個公子小姐,什麼時候生的。
喜歡奮鬥在貞觀請大家收藏:()奮鬥在貞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