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配額,很快就獲得批准。
林奇第二次申請實驗的行為,基本沒有引起其他人的關注。
因為商腦非腦研究所裡面,只有較少的一部分人,採用自發育研究路線。
而且加之兩次實驗間隔時間這麼短,大家普通不看好。
實驗室,還是池秋蕊負責配合。
大部分組員,信心並不足。
這一次的實驗,要說誰最有信心,大概就是林奇了。
在共振橋模型,一完成時,林奇就發現系統裡面的知識,完美超腦元技術和中級腦波儀研究,就猛地跳動一下。
依據經驗,林奇知道,這是兩個知識,要合成的意思。
難道說,非腦技術是這個兩個知識的進化體?
準備工作完畢,開始實驗。
由於林奇早在會議中,已經將實驗的細節,大致分類過,所以他算是最清閒的。
模型雖然只有一個,但各個小方向,卻有不小於十個。
這些小方向,從理論上來說,均無法找出錯誤點。
所以必須依靠實驗,真正試一遍,才知道有沒有問題。
由於人員有效,林奇目前也就分成了十組,開始實驗。
這一次,並不像上一次,要大功率輸入能量,所以整個實驗區,還是有其他小組,也在做實驗。
剛開始,還有人,好奇過來檢視。
不過一看實驗流程,和他們正在做得的實驗,也沒有太大區別,也就失去了興趣。
實驗的過程,總是漫長的。
一晃三天就過去了。
十個小組,也初步得出了結果。
所有方向全部失敗,都沒有觀察到共振現象。
林奇一邊打量著報告,一邊看著組員垂頭喪氣的樣子,內心卻有著其他的想法。
實驗結果,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如果不是系統對林奇出現過提醒,他也許也會選擇放棄了。
打量著實驗報告。
林奇眉頭緊皺。
這裡面一定有什麼問題。
一定有某種細節,未被發現。
一個個實驗現象,仔細檢視過去。
再看一遍之後,林奇確實發現兩處異常的地方。
一個能量檢查圖,有著小幅度的跳躍,實驗分析,歸類於是實驗中的測量誤差。
不過林奇檢視整個實驗資料,如果用共振橋模型模擬,發現模擬結果和實驗結果有吻合的跡象。
只是具體吻合程度,並不高,這也許是歸類於測量誤差的原因。
畢竟大部分組員,還不是很信任這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