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克勇一心想把中華網送向國際資本市場,他們還與雷曼兄弟搭上了線。
葉擅長高超的資本運作技巧,而且早在95年他就搶注了一個超牛叉的域名:。
是不是很有先見之明?
當那麼多重生者都在搞u的時候,有沒有人想過用這個域名在國際上推廣的時候可以省下多少力?
<101nove.ic公司透過現金、股權置換等方式花了差不多300萬美元收購了香港一家網路諮詢公司51的股權,緊接著他們就著手展開入口網站業務。
之後的故事就是他們完成了上市前的股權安排,並於99年7月份搶先上市,大獲成功。主要這個域名太牛逼了。
你說一個老美的股民看到的時候會有啥感覺?如果不加廣告語介紹,答案就是沒感覺,他們會問這是啥?事實上也是如此,這三家網站號稱三大入口網站,但在股市上的表現根本不夠中華網看,後者市值最高曾超過50億美元。
因為很多老美的股民他們對大洋彼岸的這個國家不瞭解,也不想了解,就像很多國人對印度瞭解嗎?關心嗎?哪裡有什麼新興的企業你知道嗎?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知道個屁。
可中華網從未有什麼重大作為啊,使用者?流量?拉倒吧,葉克勇接手中華網就是收購了幾家網路公司,然後搞了一通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可誰都沒想到他就靠著‘中國概念’在美國股市大受追捧。
他們以20美元的股價進行io,登陸納斯達克當天就漲到了67美元一股,而且吧……股價這東西很容易受到你完全想不到的因素影響。
比如99年11月,中美達成to準入協議,中華網啥也沒幹,起床一看,咦?怎麼股價飆漲了75?
為啥?因為他的域名叫啊!什麼u知名度都沒有china高。
而從98年年初,他們正式開展了入口網站業務後,自己搞了半天沒啥動靜,這時候一家很小、但是成績很不錯的網站沖進了他們的視線。
所以收購公司已經是一個習慣的中華網,對捷信網站動心思,多他媽正常的一件事?!
陳子邇對中華網的歷史瞭解不多,他只知道這家公司才是第一家以中國概念股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網際網路企業,而且表現不俗。
當然後來的破敗他也看在眼裡,這也正常,因為中華網搞來搞去就只會資本運作,雖然也做了其他嘗試,但大船掉頭哪裡容易,骨子裡的東西是抹不去的。
所以後來媒體用這麼一句話形容他和中華網:成也葉克勇,敗也葉克勇。
很貼切的一個形容。
而對於此時的徐炎來說中華網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投資者,天使輪融資之後的再融資,錢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投資者能不能給你帶來行業資源也是很重要的,頂級的投行在這方面很有優勢。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華網胃口太大,他們不是弄個百分之二十股份就心滿意足的,他們想把捷信的入口網站變成自己的。
總的來說,就是有人認可的捷信的價值,只是投資的模式雙方有分歧。
而對於陳子邇來說,他的‘50’萬會又此開始迅速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