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邇裝得乖乖的,說:“我看著高數就頭疼,天生的,沒辦法。”
“其次…我覺得城市擁堵問題可能根本就沒有解決之道,學的再好最後也只能緩解罷了,治標不治本,沒有什麼希望。”
王教授教訓道:“搞學術怎麼能畏難?你是有想法的,我知道。但怎麼能悲觀的就認為沒有解決之道?在萊特兄弟之前,人類還無法想象徵服天空呢,這麼難的事情都做到了,城市擁堵怎麼就解決不了了?”
陳子邇冷靜的說:“城市的空間永遠是擁擠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想解決擁堵,最後的出路肯定是在大容量的公共交通上,可…考慮到我們的國民性格……有車開,誰願意轉向公交?”
王教授一頓。
擁堵問題從大的概念來說,就是總供、需的問題,任何一座世界級的大城市交通需求絕對是大於供應的,因為人多地少,所以你只能在供需中間去找細縫。
大容量的公共交通可以盡量降低每個人對交通資源的平均佔有。陳子邇的想法很有道理。可老百姓開車還是坐公交,你管的了?
陳子邇說的很對,有汽車開,誰坐公交?
而且再從城市交通的角度來說,後世的絕大多數城市公交系統也做的太差了,等一個公交不知道要多久,路上又費時間,搞不好還擠要死,大多數時候你要到的地點和站臺還有距離。
在這種情況下,兩下一對比,誰都會選擇自己開車,從這個角度說,跟素質其實關系不大,公交除了價格,幾乎毫無優勢。
這是個世界性難題,陳子邇想的所有辦法、理念都是緩解,盡量提高一點服務水平,要想根治,太難了。
王教授也沒再說什麼,有的時候他自己想想,也覺得長路漫漫。但路再難總要有人去走的。
他還是說起陳子邇的論文,“你的這個想法,我後來仔細的推演了一下邏輯,確實覺得我們一味的追求大馬路寬馬路的思想有問題,尤其你那個口號提的好,不要為車修路,要為人修路,要以人為本,不能以車為本,我和幾個同行都討論過,他們對你的想法大加贊賞!”
陳子邇謙虛道:“教授你謬贊了,我的一點小想法能給您這些學術界的前輩提供靈感,我感到很榮幸。”
王教授把論文拿給陳子邇,“你拿回去好好看看,覺得可以的話,咱們就投稿,投國內最牛的期刊,我覺得建刊的可能性很大,你這個大二學生肯定要創紀錄了。”
陳子邇問:“創紀錄,什麼記錄?”
“咱們中大的交通專業,還沒有大二的學生就發a類大二了,就是本科生都沒有,這個榮譽可不小。”王教授忘記剛剛的爭論,笑著解釋道。
陳子邇倒沒想過這個事,什麼a類期刊的,到底多牛逼,多難投稿他也不太清楚。
不過他看到了,老教授還是把他的名字寫成第一作者,這讓他惶恐。
陳子邇說:“教授,這論文的理論核心部分都是你完成的,我當第一作者不合適呀。”
老教授說:“噯,你不要說這個。現在我的很多研究生也是跟你一個想法,認為論文的核心是理論、是那些數學模型。我不這麼理解,數學模型掌握的人多了去了,但好的想法,可不容易有,這個論文的思想是你提出來的,這第一作者當然是你,我做的那點工作,辦公室裡哪個老師都能做,你不必過分謙虛,我不要那個名頭。”
王教授話說到這個份兒上,陳子邇也不知道再說什麼,只是真誠的說了句‘謝謝’。
老教授心情不錯,說:“論文你拿回去看看有沒有什麼硬傷,比如錯別字什麼的,我最近有個專案比較忙,說不準就會有疏漏,要仔細點。”
陳子邇受教,說我一定好好看,然後告別離開。
他剛轉身,王教授攤開桌上的設計圖紙,鬼使神差的問了句,“對道路交叉口的渠化處理,你有什麼想法嗎?”
他最近在思考這個問題,或許是覺得陳子邇比較有想法才問的。
所謂的交叉口的渠化就是在四岔路口透過一些技術手段,減少車輛和行人在過馬路時的沖突點,這樣可以增加車和人的通行效率,使得整個交叉口更加的流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