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張永蓴表示:林海文這一拍賣所得,固然只是一個市場、藝術品市場的認可,跟他畫作本身的藝術價值,關系並不是那麼直接——此前歐洲學界引發的關於林海文技法流派的大討論,可能在專業領域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一個1000萬。
但昨天誕生的這一數字,依舊有重要的,甚至是重大的意義。它意味著林海文取得了專業和市場的,統一的認可——我們說電影有叫好不叫座的曲高和寡的好片,叫座的爛片,還有叫好又叫座的口碑之作,顯然第三種才是真絕色,換而言之,林海文也是一樣的,在今天這個時代,只有得到了市場和專業的雙認可,他才是真正意義上邁入了頂級藝術家的行列。
從這個角度來看,他這個價格,甚至比陳卓揚的2.6億還要有意義,因為陳卓揚事實上在專業上是有一些質疑的,不說開宗立派吧,他作品中有什麼樣的內在價值,迄今還沒有結論,包括他的市場價格,也都沒有完整的代表性,林海文在國內國外,大華國區和西方世界,都能得到認同,但目前來說,陳卓揚在西方世界還不是那麼受到認可——這跟他作品偏向於國內市場也有關系。
因此我認為,這一數字,也是對國內的畫家,青年畫家,還有古典技法的畫家,都是一個鼓舞。
而知名油畫家司蔚則表示對這一結果不感到驚訝,他認為林海文的藝術造詣,以及市場價值,很早就得到了市場的檢驗,這一次應該說是個量變引發質變的事情。當他越來越得到認可,他的市場價格自然而然就不斷地上漲,最後突破千萬歐元,甚至以後還會更高,這都是個順其自然的過程。
藝術評論家,海城大學教授劉君生認為:林海文此次價格暴漲,有兩個明顯的推動因素,一個是最近歐洲學界對他技法流派的一個討論,其實這個討論還沒有說完全的産生結論,一部分人認可了高美的拖尼特教授的結論,另一部分人則還是抱有一定疑慮的,認為從《蓋亞》到《瓷八作》這一系列林海文在技法上的探索,還不足以形成一個完全新的流派,當然這個過程本身,大力推高了林海文在專業領域的知名度,這顯然轉化成了市場價格。
第一個則是林海文在國內的問道·林海文大型行為藝術展,這個展在國際上引起了較大的反響,是比較先鋒的一個藝術行為,和林海文字身的繪畫藝術,其實沒有大的聯系,屬於他其他部分的藝術創作,這個展到底是不是有那麼大的藝術價值,我覺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毫無疑問,這個展的影響力,以及引發的包括林海文和波普藝術家傑夫·昆斯等人的觀點交鋒,也轉化成了林海文油畫作品的價格增幅。
上述兩點呢,應該說就大幅度地推高了林海文的身價——這是在他沒有取得藝術突破的前提下,獲得的市場突破。我認為這個是需要注意的。林海文其實不是商人藝術家,就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品牌來打造的,傑夫·昆斯那樣的就是典型的商人藝術家,林海文並不是,但這次他確實受益於一些盤外的因素。所以這個價格能不能持續,我覺得還是要看一看。當然,林海文的作品數量一直控制的非常嚴苛,很稀少,這也有助於他保持市場價格。”
相對於這些偏於專業的評論,還有更多七拉八扯的。
“林海文在海外取得的成就,應該說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序是相符合的,今天我們國家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影響力蒸蒸日上,藝術家也在這樣的大勢下,揚帆出海,得到了國際,尤其西方世界的市場認可。這並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應該要結合總體上的局面來看,這也鼓勵我們的藝術家,尤其是青年藝術家,像林海文一樣,勇於走出國門,展示自己,展示國家發展的成果。”——對外聯絡協會的一位副會長這麼說道。
這話是有點道理的,不全是套話,但完全不提林海文個人的特殊性和天賦,就比較惡心了。
當然,除了這些心懷廣大的人之外,還有好多媒體,就很單純了,人家聚焦於1250歐元這個數字,顛來倒去地分析。
“1250萬,按照當前彙率,是9900萬左右,離破億一步之遙,但如果加上買家傭金,這一數字則一定超過了1個億,按照拍賣市場的某些約定俗成的規則,說林海文已經成為過億畫家,並不是問題所在。
而且目前歐元兌人民幣一直在上升,離8點也並不遠,這個1250萬歐元的含金量是十足十的。
即便這麼說仍然是有爭議,但林海文作品破億應該也就在當下了,如果此前拍出的《瓷·八作》重新上拍,破億應該是完全沒有懸念。同樣,如果林海文有新作面世,想必也有潛力來沖擊這個數字。
我們非常期待看到林海文作品,毫無疑問破億的那一天,那也許將是一個裡程碑式的的時刻。”
林海文,是這一整天毫無疑問的華國輿論中心。
他在微博上的粉絲,也正式超過3000萬,把八十萬大v總教頭的地位坐的更穩了,下面的粉絲們一片抱大腿的。
“大神,以前是我不懂事,沒有早一點來投效你,現在我後悔了,你大人不記小人過,收下我吧。”
“我,炮蚊團資深炮蚊,打錢。”
“大神真要成神了,以後估計教科書能看見了。”
“樓上的,教科書早就能看見他了好不好?小學的《靜夜思》,高中的《明月幾時有》,藝術大學還有他編的教材,從小到大,都逃不過他的魔爪好不好?”
“魔爪?我一點都不覺得好不好?我覺得那一定是我的黃金之手,啊~~~~”
——“哪裡來的騷雞?給你一個黃金榴蓮,自己玩去吧。”
——“榴蓮……有一絲絲的疼痛感莫名産生。”
如果說國內如此沸反盈天的討論,因為缺少了當事人,而略微有那麼一點遺憾的話——如果有的話,大部分人其實光靠自己就嗨翻了,壓根用不到林海文字人。
那麼巴黎就得天獨厚了。
當光之城再次迎來朝霞,布羅畫廊的電話就沒有停歇過了,作為林海文的獨家代理人,吉夫·布羅從昨天到今天,一直處於踩著雲的狀態,很不真實,應該說林海文在歐美藏家那裡的知名度中,有很大一部分得益於吉夫·布羅的卓越工作——這兩年,他絕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上面了。
“我們很感謝藏家的認可,哦,林海文?暫時他可能不會回應什麼,這是一次常規的拍賣而已,和過去每一個秋拍季一樣。”
“採訪?可能沒有辦法為您安排這個,不好意思,盧浮宮?呃……是的,他會去參觀盧浮宮的大展,但我沒有具體的日程可以提供。”
“林海文——哦,威特先生?您好您好,林海文的畫,不好意思,我們暫時沒有,他今年有一些技法探索工作,只交了兩幅畫給我,都已經賣出去了。一定一定,如果下一幅過來,我會馬上通知您。”
啊嗚,幸福的煩惱啊。
吉夫·布羅叫了一個嘴甜的員工過來守著,自己又去翻閱新聞了。
相對來說,國外的報導沒有國內的多樣,大多聚焦於價格本身,以及林海文突破的紀錄,另外就是林海文這個人了,太傳奇了,不得不大篇幅介紹,當然,讀者也很買賬,大家也都想要知道一下,這個華國青年,怎麼就能賣到1250萬歐元——要是這錢是他們的就好了。
總之,一些此前並不認識林海文的人,找到了《千手觀音》,找到了《雀之靈》,還找到了《罵人聖經》……一一對應起來,林海文的形象頓時充盈起來:
這是個天賦型選手,該遭雷劈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