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輕觀眾,幾乎被這樣的表演感動了。
“從來沒覺得唱戲這麼好聽,太有感覺了。”
“不得不說,林海文確實有化腐朽為傳奇的能力,段子是老段子,人是老人,偏偏他這麼一設計,就全然變成了新的,了不起了不起。”
“太美了,太美了,咱們老祖宗的東西真是太美了。”
“傳統文化的魅力展現無遺,其實咱們的文化根本不落後別人,只是很多人不會去挖掘,不會去用現代的方式展現,才讓什麼鬼子棒子洋人的垃圾東西,在華國耀武揚威,大行其道,真是可悲。”
“哇哇哇,易秀慧唱的好棒啊,我要去找她的影片了,有沒有一起去刷的。”
“加一個,加一個。”
應者甚眾。
而節目到現在,卻沒有結束,舞臺整體暗下去,只留下一幅展開的《乾嘉十三絕》卷軸,畫面模糊搖晃,然後迅速閃動——彷彿飛馳的列車窗外,三百年景物一晃而過,北京變作了斑駁的皇城,一條宮道,綿延而出。
換作旗袍便裝,著高跟鞋的易秀慧,自宮道走出,婉約秀美,開口就是一曲卞婉柔的《半壺紗》:“墨已入水,渡一池青花……”
唱戲人並不熟練的曲腔,分外有一種新奇滋味。
“好好聽啊,感覺跟卞姐完全不一樣的感覺。”祁卉目露驚豔。
“是吧。”
原本海城方面和盧銳,包括最開始的他,都是希望請到卞婉柔等人來唱這幾曲。但林海文後面見了十三位藝術家之後,突發奇想,希望他們能夠跨界演唱一下這些古風歌曲看看,發現其中有好幾位的演繹都非常有味道,非常特別新奇,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他都拍板讓其中四位跨界來演繹後頭的流行歌曲,同樣的人,唱戲唱歌,整個節目結構更趨完整和協調。
盧銳,還有籌委會的,電視臺的,幾乎都一致透過,覺得節目效果比請原唱還要好。
現在看來,果然如此。
四位方才還濃妝盛彩的名家,換了一身或旗袍,或長袍,演繹今夕何夕,文脈長流。背後的大螢幕裡頭,各種三百年來的華國符號,一樣一樣地在宮道兩邊顯現,有繁華,有落寞,有盛世昇平,有殘垣斷壁,有昂揚場面,也有戰爭慘狀
他們唱完之後,人從升降機落下,畫軸重現,十三位名伶,稍稍一變,全部從圖上人物,變作便裝真人,齊齊施了一個古禮,長長地唱了一句“喏”,然後畫軸徐徐關上,最後僅僅留下一行小字:
乾嘉十三絕,戲脈古今傳,且聽唱頓挫,咿呀盛世音!
臺上,燈暗聲熄。
臺下,贊聲雷雷。
林家,四個大人找回了聲音,吐出一口氣來,林作棟搖搖頭:“乾嘉十三絕,真是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