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嗤,難。我看不肯認輸吧還是,畢竟,他也沒輸過呀。”
“你都說他沒輸過了,這次怎麼就斷定他會輸?”
“那就看吧。”
……
這種談話在瓷都內外,在京城,在很多有關的沒關的圈子,都在進行。
大家都傾向於認為林海文是輸的不甘心,才這麼強硬著亂來。
“我還讓人家學生不要不甘心,我看他自己要好好學這個道理才是。”清美的塗剛到師傅家拜訪,付遠就聽著他們說林海文的故事,燒出淩瓷啦,要弄陶瓷公盤啦,推人當了會長啦,被抵制啦,要玩啦,砸蛋啦。
訊息傳得這麼廣泛,當然再保密,也無可能讓媒體一無所知,更何況,林海文在媒體那裡,也是樹敵不少的。當中格外突出的就是《華南週刊》了,這份聚焦社會議題的週刊,其實得到訊息還是比較早,不過他們有點謀定後動的意思,畢竟在林海文身上吃的虧比較多了,必須得學乖啊。
等到了10月份,議題延燒了一個多月,林海文始終未見有勝負手出來,《華周》就坐不住了,一片社論火熱出爐,彷彿一坨剛落在豬圈裡的翔。
“陶瓷公盤流産?林海文的奇跡之手能否迴天?”
其實從標題上來看,還不是那麼尖銳的,尤其是相比較於這個內容的時候,標題甚至稱得上比較客氣了。
這篇報道中,《華周》的編輯先言之鑿鑿說這個由“林海文首倡,淩鳴等人附和”的陶瓷公盤,最近傳出流産的訊息,然後就援引多方人士,來佐證這個觀點,順便把林海文給批的臭死。
總體上來說,意思就是,陶瓷公盤有其意義所在,但林海文提出的設定不合理,各方好心好意提出意見,林海文固執己見。讓華國陶瓷錯失良機,而且撕裂行業,是個罪人。
其中某某古瓷傳人說林海文相當專斷,某某行業組織工作人員,說林海文非常跋扈,某某藝術觀察家說林海文想得太美,不切實際,還有某某市場人士表示不看好公盤的市場效果……
洋洋灑灑一大篇,把林海文放在了一個百般不是的失敗者定位上。
藝術輿論場也是波瀾再起。
木谷親自拿這篇文章給林海文看。
“你還買了雜志?能退麼?”林海文在網上看到了文章,對於木谷給對方貢獻銷量非常不滿。
木谷其實也不緊張,他經歷的也算是很多了,跟華南報業交手,更不是一次兩次。只是這次是個全新的領域,他有點把握不住,是要按照之前的操作來,還是有新的指示,他必須來問問林海文。
“不必做什麼,哎,對了,之前華南報業不是邀請我參觀他們總部麼?”
“啊?”
“問問他們,看看最近怎麼樣?”
木谷哪怕久經考驗,也實在無法理解林海文的腦迴路,人家罵你,你去參觀人家總部,莫非,你是要去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