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濡在新書中剖白了自己和家人的內心,究竟是什麼原因,驅動他們去製造一個天才,究竟是什麼利益,讓他們將謊言維持多年。那些歲月裡,柳濡是怎麼面對成千上萬的粉絲,鮮花和掌聲,當然還有質疑。在代筆事件發生之後,萬人唾棄的他,是怎麼認清自己,重新獲得力量。此次歸來,又是抱著怎麼樣的一番心思?
書名叫犯罪者的自白書,他未曾坐牢,當然稱不上是犯罪者。選擇這麼一個題目,柳濡說他是個罪人,不僅對那些支援她的人,尤其是對他自己。這一次的自白書,與其說告天下,也不如說是說給自己聽的。”
報導走到這裡,還是比較正常的,但是隨後話鋒一轉。
“當被問及,社會仍然在崇尚少年天才,一些天才甚至比他當初還要風光,成績還要更加亮眼的時候。柳濡說自己不知道別人是否是真正的天才,但他認為,每個人終究逃不過自己的內心,一時一日的隱瞞,可能就是一輩子的折磨和不安。
古往今來,少年天才不絕於耳。今天我們的社會中,最光芒四射的少年天才,毫無疑問是林海文——著名詩人、著名編劇、著名作曲、著名畫家、著名企業家……所有這些榮譽就像是一層一層的光環,讓林海文變得讓一般人遙遠而不可及!
然而我們的教育家、觀察家,也會充滿疑問,一個20歲的年輕人,是怎麼能夠做到這一切的。古詩詞、戰爭歷史劇本、情歌金曲,億萬家財。尋常人一生未必有一樣能夠達到他如今的成就,但是他卻能夠如此輕而易舉地做到,他本人也嘗嘗以‘天才’二字回應諸多質疑聲。
天才,真的是無根之水,無緣之木?
如果背後真的存在某一種真相,我相信,總有一天,會有人發現,究竟‘天才’是不是天才。
不過不論如何,社會過多的強調少年天才,應當是沒有益處的。文明不由天才來推動,國家也不是靠天才來建設,片面地宣揚的天才論,毫無疑問將扭曲很多人的內心——比如柳濡和他家人。”
林海文也在等著《華周》的反擊,他如果沉默,《華周》還可能會歇了。但他都出了追殺令,《華周》如果認慫,那不等於是自認黑窩了麼?所以這篇文章,是柳濡發新書也好,還是別的什麼事情也好,總歸是會來的。
“陳輝,”林海文唸叨一聲,開啟自己的筆記本——這是個新的,沒有接過網路,是名副其實的筆記本。點開桌面上的文件,裡面好幾十個,其中一個就是以“陳輝”名字命名的。
沒有停頓,把材料寫好,林海文直接發了新微博。
“關於實名舉報《華南週刊》記者陳輝、副總編輯王宗傑的公開信”
文章中舉報陳輝曾經撰寫負面報道,並夥同王宗傑對涉事企業進行敲詐的事實。涉事企業、人員,曾經發表又被刪除掉的新聞報道,金錢往來方式,數額等等,都在陳輝歷次寫這些報道中,被林海文“讀”到。最明顯的證據,當然就是他賬戶裡頭來歷不明的數百萬元。
舉報發出之後,受害企業中有一些也站出來響應,陳輝和王宗傑自然是沒有什麼可蹦躂的。
又倒掉一個!
還連帶著下水了一個副總編。
氣氛就像是被凍成了一層層薄薄的冰,連呼吸都需要小心翼翼的。
“如果林海文手裡,還有更多關於本刊記者的所謂爆料,我們希望他能夠一次性的交給相關部門,而不是將這些東西當做對其負面新聞的報複措施。”《華南週刊》總編田維勝接受採訪,公開抨擊林海文:“記者不應該受到這種待遇,我們肩負著傳播、監督的使命,如果任何人掌握了這個團隊中一小部分敗類的材料,就能夠威脅一份銷量數十萬的雜志,這絕對不是觀眾的福音,社會的禮炮。”
林海文當即回應:“如你所願!”(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