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顧一個激靈,“趕緊給林海文打電話,讓他送過來。”
“……人家憑什麼給你送過來啊?”
“國寶啊,那可是國寶啊,怎麼能,隨隨便便放在那個破紙筒裡,簡直。”
其實林海文那個紙筒,一點也不破。它是那種專門用於存放絹本國畫的。紙筒是做了很多處理的,它的中間層裡,有碳粉,有石棉網,不容易損壞,還能調節濕度。裡頭的絨布更是文物置放的標配。不過這會兒在老顧眼裡,給《帝王出行圖》單獨安排一間宮殿,一套溫濕度、光照、空氣控制系統,那都是應當應分的。
“可那是人家的私産啊。”
華國的文物政策,地裡都是國家的,但不是挖出來的那些,透過祖傳、交易等方式獲得的,基本是已經認可私人所有。當然,鼓勵捐獻,會有一本證書來著。
想一想,林海文也不能把《帝王出行圖》給捐出來——那得是多少錢啊。
“這,這個,怎麼辦?”
老顧想到了他閨女,怎麼著也是跟林海文有交情的,先讓她去探探口風。
顧海燕家學淵源,當然明白《帝王出行圖》真跡被發現的意義,眼珠子都快登出來了。作為電視人,頭一個念頭,就是採訪。
訊息其實瞞不住的,皇城博物院裡頭,也有各種關系。跟老顧一樣,他閨女不就是電視臺臺長麼,其他人也有各種關系在。而且檢測中心的結論一出來,老顧他們,也在趕三趕四地安排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走認定程式——所謂一級甲等文物,也就是國寶的認證,是有一套程式的。走這套程式,倒不是說為了給林海文加碼,而是要限制林海文將東西出國出境,必須得是名錄上的東西,才能禁止來著。
這麼大動靜,除非了又瞎又聾,不然不可能聽不到訊息。
“《帝王出行圖》真跡出現了”
“重磅,繪畫類鎮國之寶要重新整理了。”
“好像是在林海文手上。”
“至少值5個億吧。不對,無價之寶啊。”
敦煌娛樂的電話,木谷的手機,都要被打爆了。郵箱裡頭,直接塞滿,空間用盡,再也發不進來。
這個年代的媒體,基本是用不著求證就能發新聞的,不過加個字,打個問號之類的,也就得了。還有一些,不聯絡到林海文字人,也可以得到訊息。其中最得天獨厚的,就是皇城博物院主辦的《皇城博物院院報》。除了它之外,華國社科院考古所主辦的《考古學報》,國家文物局主辦的《文物》,也都屬於這個行列。
在林海文遲遲沒有動靜的前提下,媒體普遍轉載了這三者的信源。
《京城都市報》近水樓臺,頭一個形成目前最完整的報導,同時發在了自己擁有近120萬粉絲的官方微博上:
“本報從《皇城博物院院報》網上得知,現存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的《帝王出行圖》晉摹本)的真跡,日前面世。畫作已經經過多位博物院專家的鑒定,並透過先進同位素年代檢測技術,確定其創作時期應當為距今1500年左右,也就是東魏時期。和史書上記載,《帝王出行圖》由東魏著名畫家燕道生所作,年代上也基本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這幅國寶級文物的擁有者,據傳是著名青年詩人、作家林海文先生。截至發稿,本報還未能聯絡上林先生本人,我們將持續關注。”
天南海北,祖國各地,無數人看到這一條新聞,都在心裡狂喊一聲,“怎麼不是我的?”
微博輿論,就此炸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