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謳歌》就是沖著工程獎和紅旗獎去的,一般情況下,都是黑箱操作,看上面人的意思,看大家的關系和力量。但如果你是一部主旋律,同時又廣泛受到歡迎,那你得獎的可能就很大,畢竟,怎麼同時做到宣傳和傳播,這一直是上頭的難題。
去陸家拜訪了一下,順帶把帶的幹蘑菇野筍什麼的,給送上去。這些都是大舅家的,純天然産品,孫秀蓮很喜歡,權當看不見陸松華皺起來的眉頭。
只是經過那條小街的時候,十元店已經關門了,換成了一家女裝。但歌曲還在放,應該是被王皓他媽媽拷給了別人。
……
京大的校園,古色古香,很多參天大樹,年份也已經百年以上了,每一棵都是保護的古樹,不能擅動。
一所大學,往往就是在這種不經意間,就炫了一把底蘊和歷史。
陸松華今天純粹是嘉賓,還有京大的宣傳部門、各學院的副手,來了不少。主持人也很熟悉,譚啟昌。
容納近600人的會堂,座無虛席,不過林海文不會覺得京大的學生,都是被他給折服了。打算來折服他的人,可能更多一點。京大的學風是非常自由的,尤其是學術上的,所以林海文來之前,要說不擔心,也是假的。
流程特別精煉,譚啟昌說了幾句話,介紹了一下嘉賓,然後馬上就是林海文的一個十五分鐘演講,接著就是交流環節。
頭一個問題,來自一個短發的女孩子,很精幹,上來拉了一句關系,“我也是河東人。”
林海文點頭還沒到底,就被她的直接給震到了,“您好,請問您對,您本人和您作品中體現的閱歷並不符合一般的標準,以及因為這一點帶來的某些質疑,怎麼看?”
“嗯,我認為符合或者符合,有閱歷或者沒有閱歷,這是一個很主觀的概念,看十本書能寫出《明月幾時有》,還是說要看一百本書?要三十歲能寫出《獨上西樓》,還是說要四十歲?要談過五次戀愛,才能寫出《相思》,還是說要十次?所謂標準,是便於我們做一些衡量和對比,但絕對不要把標準看的太重,看的太神聖不可違反。謝謝。”
接下來兩三個問題,都相當尖銳。
“您對您的作品得到的這些評價,認可麼?或者直白的說,您認為這些贊譽是適當的麼?畢竟,一首古詩,往往需要幾百年上千年,才有定論。但您的作品,似乎一出世,就得到了非常高的評價。”
“您是一個非常鮮明的人,或者說是情緒外露的一個人,你在網上的一些發言,你覺得是合適的麼?”
“您是否認為,您這樣的天才,不需要進行通俗的文學教育,所以才去報考了油畫專業?您覺得這種認識是正確的麼?”
林海文感嘆著京大學生的鋒銳,一邊思量著回答了這些問題。但內心,也有一點點不爽,感覺自己不是來座談,而是來接受質詢的。
所以當第五個問題,來自於一位不客氣到有點冒犯的學生時,他選擇不再醞釀詞彙了。
“林先生,我的問題很簡單,您覺得您有……我直白一點,希望您不會生氣,就是您覺得您真的有資格,來京大開專家座談麼?以您現在的作品和聲望。”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