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戶道:“可惜西河距離長安遙遠,中間有赤眉等盜賊,西河之兵為有南下,一路吞噬赤眉,接近長安。”
陳述聽了樓戶之言,覺得言之有理,決定舉兵南下,攻打赤眉。
於是,就聯絡了五原隨昱,雲中的雲中子。讓他們左右照顧。自己領了五千精兵南下。
卻說五千精兵南下,路上大小盜賊蜂起。流民已經對政府軍失望,於是都加入了賊兵,一道攻擊陳述這五千精兵。奈何陳述等人武功蓋世,賊兵之中也有不少能戰之人。
就這樣,陳述等人與路上,不戰,路不通。戰,卻又激起民間憤怒,兩難之間。且戰且走,程序十分緩慢。眼看戰了一個一個來月,才來到上郡。這上郡太守是馬員。本已八面受敵,被那赤眉困於其中。
忽見陳述攻破北面赤眉。卻高興不起來。因為,陳述那五千精兵雖然沖開了口子。可是赤眉軍卻在散了之後,又合攏起來。
馬員與陳述軍合在一處。不但沒減輕馬員上郡負擔,反倒多了五千張嘴。
赤眉軍北方在被陳述等人攻破後。卻有聚集了流民,將那缺口補上。將上郡團團圍住。
陳述見賊兵的兵源來自百姓。而自己的精兵卻不能增。與戰鬥中還損失了些。眼見賊兵越來越多,殺之不盡。去長安之路,顯得非常艱難了起來。一籌莫展。王嬿此時也焦急了起來。對陳述道:“我們殺開一條血路,往長安救父親。”
陳述卻攔住王嬿道:“皇上受困,我們也想救。只是我們殺了賊兵,只會激起更多憤怒。如今天下反莽之風已起,恐怕是用兵不能相救了。”
王嬿道:“但是,我乃王莽女兒,如今父親有難,女兒如何見死不救?”
樓戶道:“皇上本乃仁義之人,奈何治理天下,卻有此困。樓戶也想去救。但如陳述說,目前殺敵,殺出的只是憤怒。”
東方虹道:“嬿兒,為今之計。帶兵去救你父親,已經是不太可能了。不若,你與陳述師兄弟,一道前往長安,勸你父親放棄江山,隱姓埋名去!”
王嬿道:“如今,天下哪裡還有容父親之所?想那四夷之亂,中原內叛,父親已走投無路矣。”
東方虹道:“只是目前兵也已經無法抵達長安。看來,我們還是輕騎上馬前往長安去救你父親。讓皇上自此隱姓埋名。”
王嬿卻道:“父親固執,定然不會聽從諸位意見去隱姓埋名。況且,世人也已經不允許父親隱姓埋名,如今敗局已定。還是讓王嬿回去,強救父親出來,帶到西河,利用邊疆之兵來抵抗中原之亂。”
樓戶被王嬿一說,道:“如此也好。想當年,王莽助且莫車平定內亂。如今,樓戶用這手中信物去匈奴一趟。請現單於念在皇上曾經幫助過他哥哥,也南下幫助皇上。”
王嬿道:“如此,有勞樓爺了。”
東方虹道:“那,前往長安營救皇上一時,我們即可計議!”
此時,馬員卻一直在旁聽著。聽說王嬿等人要去長安營救王莽。
道:“營救之計,的確要詳細研究。因為,你們若去了長安,沿途都是赤眉。定知道你們一舉一動。即便過了赤眉軍,卻有綠林在那裡盯著,還有三輔亂賊等等。即便救了皇上,如何帶到西河是個問題。況且,大軍都追著皇上走。怕是路上難走。”
東方虹道:“即便是如此,該救還是要救。”
王嬿聽了馬員之言,道:“此去營救,困難重重。恐怕去的都兇多吉少。還有這上郡,也處於赤眉包圍之中。恐怕諸將離開上郡,上郡即被強賊攻破,為之奈何?”
樓戶道:“不如趁此回西河,聯合西河之兵,將上郡與西河連起來。然後去救了皇上之後,帶來上郡,送往西河。”
陳述聽了樓戶之言,道:“樓爺所言甚是。只是,目前該派誰帶兵打回西河,又派誰去營救皇上?”
王嬿道:“營救一事,自然是我王嬿一馬當先。”
陳述道:“我也陪你去。但這一路上,由誰來接應?”
王嬿道:“陳述,你不必陪我去。留在此處領軍,一併照顧池宛白妹妹。”
東方虹道:“陳述,王嬿說地及是。樓戶要去匈奴請兵。而此處大軍不能無將。你作為大將,不可離開大軍。因此,去營救一事,還是交給我夫婦與嬿兒。”
陳述卻道:“我也想隨嬿兒一道去營救皇上,難道就沒有其他人可做大將軍麼?”
東方虹道:“臨陣換將,必敗之兆。為士氣起見,不宜換將。前日池姑娘說到王四毒發身亡之後,其所帶軍隊一時頹廢,不能作戰。因此,眾師兄弟都宜留在軍中,以保持我方士氣。”
馬員也道:“士氣,乃是一個部隊的生命。馬員也贊成眾將留此領兵。”
樓戶道:“陳述,你盡管放心。東方夫婦武功蓋世,他王莽若肯出城,由他二人家王嬿,應無人能傷他分毫。送來上郡也不在話下。你且盡管帶兵去上連西河,為皇上鎮守一地!”
陳述聽了眾人你一言我一語。於是決定,陳述與眾師兄弟帶兵往北迴去,聯合西河郡之兵。而東方虹夫婦隨王嬿南下,去長安營救王莽。而樓戶,則帶了李心君母子北上匈奴,去請攣鞮輿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