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於劉衎處留了半日。正要辭別劉衎,卻聽聞東廂傳來訊息:“敬武公主畏罪自殺了。”
劉衎聽了訊息,問王莽道:“敬武公主有何罪,要自殺?”
王莽道:“敬武公主才是罪魁禍首,你母親只是受了蠱惑,包括我宇兒。”
劉衎道:“即是罪魁禍首,為何不抓之正法,而令其善終?”
王莽道:“此乃政治,事關國家體面。”
聽到此處,劉衎不再多言。而陳述於一旁也聽清了些事情,心中卻不悅起來。王莽走後。陳述對劉衎道:“皇上,為何在如此大之案上,元兇卻不能伏法?”
劉衎道:“自古,刑不上大夫。敬武公主是元帝之妹,宣帝愛女。所嫁之人,均是王侯,其夫獲罪,敬武能免。而成帝、哀帝,乃至朕,都與敬武公主有千絲萬縷之聯系。如若敬武有罪,則是朝廷有罪。如今,只有敬武公主早死,稀裡糊塗來個死無對證,縱然天下有明明之鏡,但也能堵住悠悠眾口。”
陳述似有所悟。道:“正因為皇上之立,敬武有功。所以敬武有罪,皇上就不合法?”
劉衎道:“正是如此,因此,敬武之死,乃是將功贖過了。”
陳述一向覺得劉衎比自己聰明許多,如今愈發覺得劉衎為帝,絕非偶然。二人聊著,劉衎心也舒暢了些。
過了幾日,衛姬發喪完畢,劉衎親送至未央宮外。棺槨由侍衛押送往中山。劉衎看著棺槨遠去,又滴下淚來。而一旁的王嬿,見劉衎傷感如此,也不禁暗暗垂淚。
送走衛姬棺槨之後。王太皇太後終於將劉衎立後一事正式昭告天下。並對王家進行聘任之禮。給予封地,王莽不受。有司又道:“故事,聘皇後黃金二千萬,為錢二萬萬。”王莽又深辭讓,受四千萬。群臣見王莽受封少了,恐日後自己有功,受封更少,便道:“今皇後受聘,與群妾相比,也不為多。”於是有給了三千萬。而王莽卻又以其千萬分給了九族貧者。一時間,安漢公慷慨無私之名,又上了一層樓。
王莽即得了封,女兒也成了皇後,自己有是四輔之首,為安漢公。可謂位及人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昇天。這一年,王莽又被眾臣推為宰橫,其兒子都封了侯。
卻說王莽得了許多分賞之後,又秉持朝政。內消除了內亂,外通四夷,約和平。志得意滿,此時,天災也因人禍減少而不再那麼具有破壞性。於是,王莽啟奏了皇上,建起了名堂、辟雍、靈臺,為學者蓋宿舍萬區,作市、常滿倉,制度甚盛。立樂經,於漢武帝以來,增益博士員,經各五人。徵天下通一藝,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所有有學之士,網羅天下有有學之士。一時間,長安可謂人才濟濟,有學之士舉目皆是。學者之風,遂行遍天下。
王莽為見執政效果,瞭解民情。派了大司徒司直八人前往民間尋訪民情。另外,叫了樓戶於安漢公府,道:“莽為政四年,賴太皇太後之策明,百官之意達。而今可謂四海昇平。前幾日,原涉、陳遵從前方傳來訊息,言趙鵬、霍鳴等賊人,於敬武公主敗績之後,隱匿了起來。遂二將已領兵,於回京路上。雖然,公孫祿與何武以互舉之罪免,前往投奔白帝門。但白帝門未必信之,而公孫祿與何武,也不足信。唯有你樓戶,為莽所信。莽知樓戶,豪俠聞名,結交甚廣。今,樓戶是否,可以為朝廷,去查探,何為白帝門?“
樓戶聽了王莽之言,道:“樓戶從來自由慣了,不適應這宮中生活。”
王莽道:“你若欲回自由身,莽可以奏請皇上,表面免你息鄉侯之職,待白帝門之事查明,再另加封。”
樓戶道:“安漢公於加封無所要求,有廣散財物以養天下有學之士。此舉樓戶甚為欽佩,如今,安漢公既然有事相求。樓戶自當盡力為之。聽從安漢公吩咐。”
於是,樓戶一夜之間被奪了爵位,罪名卻是‘莫須有’。
樓戶被免了官,李心君卻早經王莽通了氣。早早地收拾好行李,要跟隨樓戶一起回新野。
而陳述,見樓戶要走,於是也急著要跟樓戶回新野。樓戶卻堅持要陳述留在長安,便告訴陳述道:“長安許多能人異士,其中不乏劍術高超之人。你不凡就近尋名師學藝。”
陳述道:“我跟樓爺已經足夠。”
樓戶道:“樓戶之能,樓戶清楚。青銅杵,應屬暗器。不宜作為日常兵器。因此,你應當學一門兵器,輔以暗器,如此,假以時日,必定有大成。”
陳述道:“那樓爺為何不學兵器?”
樓戶道:“樓謀不才,倒是會幾樣兵器,只是都沒有青銅杵耍地好。”
陳述不信,道:“陳述請樓爺耍些兵器給陳述一看。”
樓戶於是從士兵那裡取來一把長矛,在聽眾使了一個挑刺,然後舞了起來,只見那毛起處,猶飛花亂濺;棍落時,猶龍撲大海。士兵看了,大叫:“好!”都道,不意樓爺生地文若,卻有這般瀟灑功夫。
陳述見那功夫,人都痴了,道:“樓爺有這般功夫,教陳述便是了。何必另尋名師?”
樓戶道:“矛,只是杵之大化而已。若論兵器,不知你還記得陸通否?”
陳述當日記得,道:“記得。”
樓戶道:“秦時有劍聖蓋聶,如樓戶與之相比,五招之內必敗。如今,安漢公廣攬天下之士,其中不乏渾水摸魚之輩,但更多是真才實學者。你若有心,則可去尋訪蓋聶傳人,即使不在京中,也有知其下落者。你尋得後,求他傳授劍術於你。”
陳述聽了樓戶如此說,知道山外有山。於是同意留在長安,尋訪蓋聶傳人。然而,茫茫人海,又如何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