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戶道:“進長了不少。這幾日皇上有沒有召見你?”
陳述道:“召見倒是常有,只是四輔不遠讓陳述久留。”
樓戶道:“安漢公有令,命你即日起隨皇上讀書。”
陳述道:“如此倒也好,只是皇上讀書,起得太早,我認地字又沒他多,怕是跟不上。”
樓戶道:“不是叫你去跟皇上比成績,而是讓你貼身保護。”
陳述一聽說保護,二話不說,便沖往皇宮。樓戶話還沒說完,見陳述遠去了,搖頭笑笑,也就罷了。
卻說陳述來到皇宮。四輔早就得了王莽命令,讓陳述伴讀。劉衎自然是開心許多。陳述隨著劉衎,每日寅時起來讀書,卯時隨劉衎去上朝,兩人都是愣在那裡,不知道大人們沒頭沒尾地說些什麼,巳時退朝,立在劉衎邊上,聽孔光教劉衎如何批閱奏摺。伴讀數日,劉衎教陳述易、詩、書、禮、樂、論語,陳述則教劉衎一些武術。可耐劉衎體弱,動不了幾下就氣喘籲籲,嘴唇發紺。而陳述也不是學文好材料,於六書也是不甚了了。然而,兩人相處,相互打趣,倒也自在。孔光見陳述並未影響劉衎學業,也就任這兩小孩在那裡遊戲。
正是好處光陰易過,轉眼又是半月。這一日,陳述隨劉衎上朝,只見案上奏摺已堆積如山。見了令人心裡發猝。
王太皇太後問:“安漢公,這如此多奏摺,怎麼回事?”
王莽出列,道:“自那日昭告天下,不採王氏之女之後。庶民、諸生、郎史以上守闕上書者日千餘人,公傾大夫或庭旨中,或伏省戶下,齊上書反對太皇太後詔書。”
王太皇太後道:“來人,且讀一篇。”
太監出列,拿了一篇。讀道:“明詔聖德,巍巍如彼;安漢公盛勳,堂堂若此。今當立後,獨奈何廢公之女?天下安所歸命,願得公女為天下母。”只見下面長長都是百官聯名。
王莽道:“臣本願避嫌,以外家故,辭王氏女為後。如今,不想朝野反要以莽女為後。此事,萬萬不可。”
此時,百官又開始紛紛揚揚了起來。其中尤以公孫祿最為熱情。
王太皇太後見百官難定,道:“既然安漢公固辭,而王氏乃外家,不宜採。如今,眾女除王氏都已在來京路上,且無需多言。”
而後,又開始討論朝政。一會這裡洪水,一會那邊旱災,接著又是邊疆如何。陳述不明所以,渾渾噩噩。終於退了朝。
過了幾天,朝堂之上。又收到公卿及諸生上書。更勝於前。
太皇太後見上書如此之多,便道:“民意不可違,且聽公卿及諸生言,允諾王氏女參選。”
王莽此時出列道:“雖王氏女入內,莽願棄權,宜博選眾女。令皇上有中意女子,也讓女子能鐘情於皇上。”
公卿見王莽固爭。知其意難違。遂又停令爭執。
退了朝,數個大臣一起往公孫祿府中而去。公孫祿帶著眾大臣回到府邸。卻見敬武公主已經等在那裡。眾大臣見了敬武公主,紛紛將朝上事情向敬武公主彙報。
敬武公主道:“王莽已經鬆口,然仍拒絕其女為後。是不想落人口實,讓衛姬入京。而如今,如若王莽不成外戚,衛姬即便送女成功當選,尤不能順利入京。你們且去,散播王莽美名。令其女為後,然後再來一個外戚幹政,令王莽左右為難,聲敗名裂。”
大臣領了諾離開。敬武公主問公孫祿道:“何武那邊如何了?”
公孫祿道:“微臣日前已給了何武毒藥,令其自裁。可這數十日了,大牢並未傳來何武自裁訊息。”
敬武公主道:“如其不自裁,則差人燒了大牢,滅其全家。”
公孫祿道:“公主,這何武與我乃莫逆之交。令其自殺,是形勢所拍。殺其全家,公孫祿於心不忍。”
敬武公主道:“何武不是,本公主心中難安。公孫大人,你要想清楚,殺一何武,本公主大計得成,你公孫祿有得是榮華富貴。”
公孫祿俯首道:“既如此,公孫祿願再見一次何武。告知其利害。”
敬武公主道:“你去吧,不要有婦人之仁。”
公孫祿真的又去了大牢,卻不單是看何武。而是與伊善進一步商量,如何在京城部下天羅地網。而伊善也正與兵部,王莽等人商議,如何能兵不血刃平息一場幹戈。
又是幾日,公孫祿來上朝。卻見百官複上書,紛紛道:“不宜採諸女以貳正統。因皇上於成帝非親生,而成帝乃王太皇太後之子,如今,應以王氏女以正成帝正統。若以諸女,恐血脈愈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