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雙休,學校沒有安排,溫晴就找俞靜她們出門了。
圖書館的資料她們會去檢視,溫晴打算去蓮實河四周看看,可以問問住在河邊的老人家,這些年河水的變化,還可以看看有沒有時間久的工廠。
“我們這幾天去看了,以前這一塊屬於工業區,後來城區擴大,這裡的工廠就得往外挪。”羅炎宇把這幾天他們打聽到的資料告訴溫晴,“現在都是後來搬來的廠,而且汙染很小。”
“你哪裡打聽到的?”
“網上都這麼說啊,我還特意去那周邊看了看,確實沒有汙染大的工廠了。”羅炎宇知道網上的話可信度低,所以自己去看了。
溫晴有一點不太認可:“蓮實河是城市的內河,附近的人會用河水來喂家禽或者灌溉,不應該會把這塊地區建成工業區。”
“或許是因為以前太注重經濟增長。”羅炎宇也考慮過這個問題。
“先向附近住得久的老人們瞭解一下吧。”溫晴沒有糾結正確答案,網上的說法不能用於論文裡面,反正都要去考證的。
這塊地方開發過很多次,路也越修越寬,很多老房子都已經被拆除了,要找一家這麼多年一直在這附近住的不太容易。
零零碎碎打聽到的,也多是這條河被整治後,日漸乾淨的資訊。
這些材料在論文裡也是有些用處,但遠遠不夠。
畢竟這次比賽的重點,在於“變遷”,需要變遷之前的資料,也需要變遷之後的資料,兩相比較,才能表現出一個變字。
而溫晴這篇論文,還得追溯更早的歷史資料。
河水從清晰變渾濁,又從渾濁變清晰。
兩個清晰的意義不同,代表著不同的理念,體現一個城市螺旋式的發展。
這才是這篇論文的獨特之處。
“我覺得我們可以去老年活動中心,和他們聊聊。”鍾永順提出建議,“我們需要的是以前他們看見的河水,並不是一定在這邊住幾十年的人。”
“對。”俞靜一下就理解了鍾永順的想法,“可以找不同的人瞭解各個歷程,而不是找一個人瞭解不同的歷程。”
溫晴也覺得他們的建議很好。
于慧和俞穎面面相覷,于慧嘆口氣:“我怎麼覺得,你們一中的人,說話就比我們高一個檔次呢,聽得我都轉不過彎。”
“我們兩個就聽他們的話做就好了,到時候就當掛個名。”俞穎也嘆氣。
溫晴抬腕看了一眼時間:“要到中午了,這會兒沒有人,我們先去吃飯,下午兩三點再過去。”
說到吃飯,羅炎宇就來興趣了:“是不是吃自助餐?”
“嗯。”鍾永順點點頭,“我們還是去吃自助餐吧,就這個能讓羅炎宇吃飽,不過得換個地方,別被老闆記恨上了。”
一夥人都笑。
俞靜沒讓溫晴出錢。
“我爸給了我錢,說他請客。”俞靜攔著溫晴說,“我爸說,我們都是學生,請客的事情還是讓大人來。”
溫晴知道,俞爸爸這是記著她現在家裡沒人,想給她節約錢呢。
自助餐按人頭收費的,算下來也不太多。
溫晴也不推脫了。
“這家店的自助烤肉不錯,我給你們去拿。”于慧以前來過這裡,推薦了一些她覺得好吃的東西,“那烤肉好多人拿,得排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