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金世榮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早在建國之初就乖覺地交出了手裡的兵權,一心一意走上政途。
他本來就是文人,這條路走的自然順暢。
金世昌就沒有這麼順風順水了,沒讀過多少書的金世昌偏偏很講義氣,幾次激進之言得罪了人,在那段特殊時期也遭過罪,還好最嚴峻的時候有個親哥哥私下照應,太宗平反後也沒忘記提攜他一把,這才撈了個善終。
可即便是這樣,兩兄弟也看透了很多東西。
而且他們兄弟倆一起身處高位太紮眼,一政一軍不知道刺痛了多少紅眼病,在吃了幾次暗虧之後,兩兄弟咬牙做出決定,為了金家的將來退!
他們經過商量後決定,退的人是金世昌。
首先,金世昌在那幾年確實傷了身子骨,以身體不好為藉口退下了誰也說不了什麼。
其次,他們當年還在世的老母親讓金世昌退,以免耽擱了長子金世榮的前途。
再次,金世昌心裡一直隱藏著一個秘密,這個秘密讓他覺得自己愧對戰友,他自己也願意退。
但也不是說這一退就直接退回去種田,經過一番商議討論之後,金世昌決定響應太宗的號召,緊隨改革開放的步伐,看能不能走出另一條路來。
如果成功,以後金家二房就可以為大房提供物質基礎,以免大房走上腐化的道路而大房也可以充當二房的保護傘和護身符,讓他們即使失敗也能自保。
就這樣,金世昌申請了病退,而他僅存的兒子金承安則走上了經商的道路,徹底成為整個金氏家族的錢袋子。
當各位老戰友知道金承安沒有進入部隊,而是成為一個滿是銅臭味的商人之後,紛紛前來勸金世昌改變主意。
躺在病床上的金世昌當時只說了一句話:“我原本有五個子女,然現在只剩下一子一女。”
堵得眾人啞口無言。
就連曾經和金世榮、金世昌一直作對的那位老冤家在聽到這話後也是一嘆,與金世榮不同,金世昌的功績是敵陣裡拼出來的、累累血骨堆出來的,從此以後高抬貴手,再也沒有折騰過金家二房,這是後話。
金世榮和金世昌規劃的道路原本是正確的,政商結合確實是一個家族迅猛發展的最佳方式,但他們只顧著抵禦外敵,卻忘記了自古以來內亂才是真正的災難。
在金家第二代中。
大房有長子金啟盛、次女金映紅、三女金夢蘭、四子金啟晏、幼女金舒瑾。
二房的長子、次子、四女接連戰死沙場,只剩下三女金以蕊邊母和幼子金承安。
幾個堂兄妹姐弟感情其實很好,但再好的感情也阻止不了金錢的誘惑。
早在二房緊隨改革開放的春風發家致富之後,金世榮的妻子就對此頗有微詞,不斷在婆婆面前叫苦喊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