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後,太子便啟程前往距離京城三十里處的驪山裕陵守孝。
隨著東宮以及宮內一干人等都被封禁,此次出行所有跟在太子身邊的人都是周帝所派,目的自然也是為了時刻監督和洞悉他的一舉一動,看他是否真有悔過之意。
周帝最後之所以會選擇以這樣看似不痛不癢的懲罰手段,並非是因為他這個父親仍舊有所偏私,而是自有一番思量與考慮。
在他看來,既然太子此刻仍是儲君之尊,比起閉門幽禁這類司空見慣的懲戒,讓其遠離皇宮,遠離朝堂,去一片清淨之地靜思己過,等同於免除了太子手中的所有權力。
不僅讓他暫時無法干預朝政,也算是對他背後那股勢力的一種警示與制衡。
加之如今正值多事之秋,西北戰事一直僵持不下,成了周帝這些日子以來最大的心結。
若在這個時候傳出訊息說國本儲位有變,不僅會動搖民心,更會讓周邊那些對大周心懷不軌的各方勢力趁機作亂,對整個局勢而言無異於雪上加霜。
因此,按照太子平素受命出京的架勢和他喜歡耀武揚威的個性,架勢排場必然要聲勢浩大。
但是這一次卻走得格外低調沉寂,並不想被太多人所知曉。
也因為此次東宮遭逢變故,朝臣們表面上都不動聲色,靜觀其變,暗中卻有一些原本支援太子之人開始心中打鼓,開始有意無意地向高珩靠攏。
畢竟周帝此次龍顏大怒,幾欲廢掉太子,若非趙信之出面請求,東宮易主是必然之事。
所以,在一部分朝臣眼中,即便太子仍然身居儲位,比起從前,在周帝心中卻已然失去了固有的優勢和地位。
這個時候,素來與太子針鋒相對,勢如水火的高珩,就成了眾人眼中最有可能扶搖直上,將太子之位取而代之的不二人選。
然而,正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太子此次離宮守靈這一事上時……
身在正和宮中,在眾人眼裡因為太子一事而一直鬱鬱寡歡的趙皇后,卻秘密地面見了一個人。
而這個人,正是前幾日在書房中助高珩揭發太子的南楚皇子,元鵬。
元鵬雖然與太子互相勾結,卻一直未曾單獨見過趙皇后。
這若是換作之前,他或許還會心中猶疑這位別國皇后意圖何在。
但自從玉壺將楚王那段舊事告知於他之後,他心裡已經隱隱意識到,趙皇后在這個時候突然要見自己,到底是為了何事。
………………
今日太子離宮,可因為周帝不準送行的命令,趙皇后即使作為母親,也沒能前去相送。
但是她深知,即便太子今日姑且逃過一劫,高珩也決計不會善罷甘休,一定會趁此機會乘勝追擊,直到整個東宮都再無翻身之日。
她深深地意識到,自己絕不能就這樣留在宮中坐以待斃,必須要為自己的兒子做一些事。
否則,太子此次一去,恐怕就再也回不來了。
“琛兒的馬車,這個時候應該已經出了正陽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