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靜苓點頭。
白婧電話響,沒接,那邊發資訊過來。
白婧樂了,美人笑起來特好看:“林寶茵要和我們姐妹情深,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還有姐妹情?”
蓁蓁接話:“她說有就有。”
不理,白婧忙幹活去。有活幹有飯吃,想東想西做什麼?
索靜苓也幹活。
姜黼跟著女朋友。
白婧樂,五爺好像提防靜苓手裡的刀,不過刀不能隨便玩。
“太上感應”、“虛極靜篤”很有氣勢。
溫稷問仙師:“你準備怎麼修?”
索靜苓看他一眼。
桃花眼眨呀,反正修出仙氣就好。要不要種一片經文?
有石經,石刻的經書。始於平帝元始元年,此後歷代都有石經,如熹平石經、正始石經、開成石經等。
熹平石經是最早的官定儒家經典刻石,刻於靈帝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刻成後立於當時的洛陽城開陽門外太學所在地,所以人們又稱這部書為“太學石經”。石經是用隸書一體寫成,字型方平正直、中規人矩,極為有名,故也稱為“一字石經”。
於是後儒晚學,鹹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兩,填塞街陌。
這不是簡單的網紅。
是有重要的歷史原因:儒家經典本為古文篆字所寫,歷經焚書坑儒後損失巨大,存世極少,世傳多為隸書所記,故稱今文經。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宅,於夾牆內發現一批以古文書寫的儒家書籍,被稱為古文經。
由於今、古文經在篇章、文字上都有較大出入,因而產生兩大學派之間的爭論。
蔡邕主持校定六經工作結束後,以小字八分將校正的經文書於石碑。
所以“後儒晚學”才會“鹹取正焉”,來把這當標準。
就像現在很多東西失傳,如果有標準,大家先攻擊一番?
持懷疑的態度沒錯。
或許索靜苓沒有蔡邕的地位。
幹這事可以提升地位。
如果不是礦二代一群年輕人搞,或許會好得多。
那些人會論資排輩,給功勞一個合理的劃分。
年輕人就沒份兒,照著老的怎麼說就怎麼做。
不說那了。
刻在石頭不會變,雖然也會損壞。
如果樹種的經,別說幾年不種、長滿雜草,字指定是變的奇妙。
想要什麼噱頭就去種吧。暫時沒多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