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妃娘娘修道久了,或許都沒什麼興趣了。
沒想到要重操舊業。
不過這身體還不太適合,她唸到《元始天尊說生天得道真經》就停了。
站起來,看李婕一眼。其實她練字比修仙早。
李婕眨眼睛。雖然天暗,但外邊的光透進來,還能看清。
索靜苓教她怎麼坐:“這有三坐,一打坐,二練功,三誦經。不論哪種都得靜,有的就能以睡代坐。”
李婕秒懂,身安八寶床,坐和睡一樣身安,而不能不安。
網上也能查,比如:脊正、肩張,雙眼微閉,手好像在下丹田位置。
但如何坐到身安,沒那麼容易,再坐到神晏。
才開始坐,可能會眼前出現光、身體出現酸、麻、脹、痛、沉、涼、蟻行、跳動、肌肉抖動等,這都很正常。
好比運動到一定程度,才會累,否則壓根沒入門。
索靜苓教一回,又說:“要坐明天早上再坐。”
李婕高興,她要修仙了!
仙姑收弟子不是很講究?她就是機緣啊!不求白日飛昇,能長命百歲就夠了。
索靜苓無語。
她當初是無奈,後來忍下來,再後來就習慣了。
開燈,時間不早了,索靜苓再想想。
真要搞,起碼得一件法器、磬。
齋醮法壇所需之用器,稱為法器。
木魚第一。木魚清磬,振醒塵寰。
其次就是磬,分為兩種。
一種稱為“圓磬”,圓形而中空,銅製或鐵製。一種稱為“扁磬”,又叫“玉磬”,形似曲尺,曲角120°,玉石製成。道場上多用前一種,通常放在經案的左手邊。
磬的主要作用是通報神靈,也可以消災解厄。
平時道教徒或香客進殿朝拜,殿主在其抬頭起身之時擊磬。道場誦經時配合科儀,也要擊磬。
又一種叫引磬,又名“手磬”。形小如碗狀,銅製,器底隆起之頂端,附有木柄,以便攜持。木柄有繩,連一鐵桿或銅杆。
鍾、鼓、鈴、鐺、鈸之類就不說了,還有法印、法劍、令旗等。
索靜苓只打算弄個磬。
古代就以磬作為樂器。
磬以石、玉或金屬為質,矩形,懸掛於架上,以木石擊之,能發出清脆的撞擊聲。
磬,樂石也。古代禮儀均須擊磬,《孟子》有云“金聲玉振”,形容奏樂時以鍾始,以磬終。又有“子擊磬於衛”,孔子擊磬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