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能,劉明甚至想拿下共存會手裡的武器生產線,熱武器在當前階段乃至未來幾年內,對手下普通戰士的實力提升,幫助十分顯著。
不過,這些都不能『操』之過急。
歷史上,狩魔會的前身武陵共存會,在決定加入軍政方時,因那座屬於共存會的軍工廠,而產生了強烈的分歧。
軍政方強硬的要,共存會必須將自己的軍工廠併入安區的軍方軍工廠去,但共存會高層直接拒絕了這個霸王條款。
不過,最後在軍政方一再試壓下,共存會最終只能將軍工廠的武器彈『藥』生產線,都拆分拋售給了武陵地區的各個聚集地。
那個時候,才是自己出手的最佳機會。
共存會的軍工廠可不是沙暴會那幾條簡陋生產線可比的,那座軍工廠可是讓軍政方都難以放棄的重要資源,其中甚至有著連軍政方都未掌握的武器生產技術。
此時,整個灰燼堡已經被喧鬧聲驚醒,在各個內務執事和內務理事的帶領指揮下,灰燼堡的普通倖存者門井然有序的開始開展戰後重建修復工作。
儘管一大早上滴水未進空腹幹活,但眾人依舊情緒高昂。
畢竟昨天一夜晚宴填進五臟廟的存貨此時依然不少,幾乎沒人感覺到飢餓感。
內務執事和內務理事是灰燼堡特有職務,區別於普通倖存者,若按照劉明層制定的五類人員劃分規則,分別歸屬於第三和第二梯次的特殊人員。
他們屬於基層管理人員,現在的灰燼堡和大半年前相比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說其他,光是聚攏的倖存者也已經從曾經不過千餘人,增長到現在的上萬人。
上萬人的聚集地,哪怕放眼整個武陵地區,也算是規模不少的倖存者基地。
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必然要建立,不然萬人混居肯定會陷入混『亂』。
而內務執事和內務理事就是有別於外務戰鬥人員,專門負責灰燼堡倖存者管理的一類特殊職業者。
他們大都不是進化職業者,卻富有管理經驗,都隸屬於內務主管秦峪直接管理,受其差遣。
灰燼堡的倖存者們,按照職能和居住區域,被劃分到多個工作區,居住區。
而每一個工作區、居住區都會設立一名內務理事和多名內務執事共同管理。
整個灰燼堡的運轉模式和區域劃分。
灰燼之牆內的核心區,灰燼之牆外和核心區毗鄰的中心區,和最外圍的外圍區。
核心區是核心人員活動的範圍,中心區除開為戰鬥職能者提供居住外,還肩負著灰燼堡工業區的使命。
灰燼堡少到可憐的幾個工廠就建立在中心區。
其中發電廠和食品加工廠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發電廠為灰燼堡一些不可或缺的裝置提供電能,而食品加工廠自然就是將各類收穫的糧谷肉類將工廠便於儲存的食物。
畢竟在這個時代,想要自己烹飪,對絕大多數的倖存者來說,無疑都是個奢望。
燃料的獲取困難讓所有人都只能統一獲取食物配額,唯一能夠自己使用熱能烹飪食物的除開特殊的火系職業者外,就只有一個聚集地的中高層,有著充裕的財富區真正享受“生活”,當然,如果能夠自己烹飪食物就能算得上是生活的話。
食品加工廠除了每天不斷生產乾巴巴的像麵餅一樣的配額食物外,還會將各種越來越難尋覓到的肉類加工成能夠延長儲存時間的肉乾,以及生產一些供給聚集地中高層的“高檔食物”。
就這一個小小的食品加工廠,就容納下了灰燼堡近千人的工作,畢竟整個食品加工廠的食品加工,毫無機器運作,靠人手工製造,效率低下,人力損耗極大。
比起肉類加工廠,發電廠容納下的工作人員就要少得多了,整個發電廠總共才幾臺電機,而且採取的技術還是最原始的熱力發電機組,也就是一直往燃燒爐裡填放煤炭以提供熱能發電,而且整個灰燼堡懂電機發電技術的人也不是很多,所以電廠的工人根本就沒有多少,而且以苦力為主,技術人員根本沒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