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乎,他沒有吃。
又有一天,他處理事務到深夜,又累又餓,很想吃碗羊肉熱湯,但他忍著饑餓沒有說出來,第二天,皇後知道了,就勸他:“陛下日夜操勞,千萬要保重身體,想吃羊肉湯,隨時吩咐禦廚就好了,怎能忍饑使陛下龍體受虧呢?”
他對皇後說:“宮中一時隨便索取,會讓外邊看成慣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湯,禦廚就會夜夜宰殺,一年下來要數百隻,形成定例,日後宰殺之數不堪計算,為我一碗飲食,創此惡例,且又傷生害物,於心不忍,因此我寧願忍一時之餓。”
好人啊!
有一次,他在散步,時不時地就回頭看,隨從們都不知道皇帝是為了什麼。回宮後,他著急地對嬪妃說到:“朕渴壞了,快倒水來。”嬪妃覺得奇怪,問他“為什麼在外面的時候不讓隨從伺候飲水,而要忍著口渴呢。”
他說“朕屢屢回頭,但沒有看見他們準備水壺,如果我要是問的話,肯定有人要被處罰了,所以就忍著口渴回來再喝水了。”
不少宮女太監聽到後,感動不已!
有個大臣,一臉黑炭,額頭有個月牙,講話那叫一個唾沫飛濺,直接能噴人一臉。
他覺得這大臣辦事公正,幫理不幫親,於是就任命這大臣監察禦史和諫官。
結果,這家夥屢屢犯顏直諫,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他臉上,他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
結果有一次,駙馬爺陳世美犯大臣手中,愣是被鍘掉了腦袋!
好吧,打落牙齒往肚子裡邊吞!
到了晚年,他經常也會思考,什麼是王道,自己這個算不算就是王道,仁義無雙,天下敬仰,這是不是王道的真諦?
他去世之後,好似看到,朝野上下莫不哭號,舉國哀痛。而自己的訃告送到遼國後,遼王居然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
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
他當時就在想,這就是“千古留名”嗎?百姓擁戴,敵國也哀,仁者之王嗎?
仁者之王,就是我的追求嗎?
王道的根本就是“仁”嗎?可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又是什麼意思?
王道就是仁道嗎?好似自己已經理解過,王道不仁,以百姓為螻蟻。
恍恍惚惚之間,他好似帶著絲絲意志,回到了遠古時代,來到了一個叫“商丘”的地方。
讓他不可理解的是,此時此刻,人類的生存,好似十分地艱難,人以粗糙的石制工具獵取生活必需品,吃的是動物的生肉或生的植物根莖或葉片,穿的是獸皮或用植物編織的物件。用石塊等作武器,抵擋野獸的侵襲。因為生食,容易受到疾病傷害,人的壽命極短……
他就在想,人難道不會生火嗎?可是馬上,他看到了連續不斷的森林大火。可人們卻並不認識火,視為怪物,視火為不詳,繞火而行,避火而居。
他卻是知道,火,才是人類必須的東西,於是,在別人避火而居的時候,他卻經常在有火的地方居住,當別人撿到被火燒死的小動物總是隨手扔掉,他發現被火燒死的小動物總是撕些肉放入口中細細品嘗……
他的怪異行徑,被人不理解,但是當他帶著人們在有火的地方抵禦寒冷的時候,當他帶領人們用火烤熟食物吃到更多的屍巫的時候,他,逐漸被人所仰慕,逐漸的,他被人稱之為,智者。
智者認識了火,知道了火的廣泛用途。但森林中的火併不是到處都有,隨時存在,再大的森林大火總有熄滅的時候。
當火熄滅之後,為了使人類時時處處都能找到火,用上火,智者開始了艱難地人工取火方法的探索,經過千百次試驗,他終於成功了。
這一日,他找到了一些幹燥而細細的木材做鑽板,再找到合適的樹枝做鑽頭,把鑽板邊緣鑽出倒“v”形的小槽,在鑽板下放入易燃的火絨和枯樹葉,然後雙手用力不停地鑽動。
青煙逐漸冒了起來,火絨開始燃燒,一朵小小的火焰,閃爍著橙黃色的光芒,照亮了他生活的商丘的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