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古典《素問》則認為:五行的性質應從“平氣”、“不及”、“太過”三方面考慮。平氣時,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不及: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從革,水曰涸流……
還有第三種觀點認為:木,生發、條達、主仁,其性直,其情和;火,炎熱、向上、主禮,其性急,其情恭;土,長養、化育、主信,其性重,其情厚……
這些觀點,孫豪在自己的修行之中都已經或多或少接觸過,如今再來修行五行遁術,頓時,孫豪對自己的要求就完全不同了。
五行,無處不在,而對於五行屬性的理解,也就是五行遁術的根基。
五行遁術大成之後的標準和標識就是“無物不遁”,那麼對於孫豪來說,這其中的根基就在於前期對於五行屬性更加深入細致地研究。
孫豪覺得,如若是對於五行屬性的瞭解不透徹,無論如何,五行遁術都是不能大成的。
孫豪一邊修行,一邊理解,心中越來越明晰。
不得不說,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之上後,去修行一些基礎一點的功法,感覺又是格外不同。
無論是視覺,還是對其原理的把握,都有著不同一般的根基。
過去,孫豪的修行方式一直是九大修行體系齊頭並進,並不是很理解那種單法通天的修士最終是怎麼修行的,按照孫豪的理解,只修一種道術的修士,在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後,必然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制約,最終成就怕是有限。
可是現在,孫豪開始修行五行遁術之後,心中産生了一個十分清晰的感覺。那就是,當修士的修為達到一定高度之後,再回過頭去修行一些低階或者是基礎的功法,其實理解起來更加快捷,修行起來的速度也就會相應地快上許多。
那麼由此得出結論,實際上,很有可能那些單法通天的修士抵達了一定的高度之後,發現了自身的不足,那麼再相應地,去採取補救措施,再來從頭開始修行一些必須修行的內容,那個時候,因為修士本身的眼界和高度已經在了,修行起來可能並不會太難。
那麼也就是說,單法通天和自己這種齊頭並進的修行之術到底誰好,卻是需要因人而異,而且到最後,怕都是殊路同歸,都必須對修行的本源,大道,産生一些理解才可能走得更高。
而要理解大道,估計也就會涉及到許多的修行基礎。
比如五行。
沉下心來,孫豪在心中,開始給五行列表,開始更為廣泛地思考五行屬性的區別,而就不僅僅只是侷限在了對於不同金屬,不同樹木或者是水域的理解和掌握了。
五行,涵蓋了方方面面,他包涵了自然界的許多東西,比如說五味,酸甜苦辣鹹分別對應木土火金水;比如說五色,青赤黃白黑分別對應木火土金水;比如說五氣,風暑濕燥寒分別對應木火土金水……
五行,還包涵了修士個體的許多東西,比如說五髒,肝心脾肺腎分別對應木火土金水;比如說五官,目舌口鼻耳分別對應木火土金水;比如說五情,怒喜思悲恐……比如說五聲,呼笑歌哭呻……
真正的五行遁術,修行到了極致的五行遁術,怕就是那種需要各種各樣的屬性充分協調,各種各樣的環境都能適應的,一遁千裡。
就在玉虛宮之中,孫豪開始認真體悟五行屬性,並且,感悟越深,感覺自己修行五行遁術也就越是有意思。
一個真正的五行遁術,修行到極致的時候,是個什麼樣子?應該是遇見什麼遁什麼,遇見什麼屬性自然出現什麼遁術,也就是所謂的心隨意動,遁術自變。
一個真正的五行遁術開啟的,很有可能就不是一種屬性的蟲洞,而是一個接一個不同屬性的蟲洞,從而快速往前逃逸而出。
而且,認真感悟五行屬性之後,孫豪還産生一種十分奇怪的感覺,那就是任何一個五行遁術的修行其實都是有一些特殊的辦法可以加持的。
人族修士開發出來了五行遁術的手印,其實吧,就是利用了五指的不同屬性,加持對五行遁術的理解,提升自己的遁術成功率。
依照這種辦法類推,那麼是不是說,自己就還有很多辦法可以提升自己的五行遁術?畢竟來說,按照五行分類來說,自己身上可不止具備五行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