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大宋好屠夫 > 第九章 叢林,文化

第九章 叢林,文化 (第3/3頁)

上一頁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好書推薦: 病美人和哭包世子爺 穿A後寫虐文創飛星際人 唱祭師 四季與兔子 回收站撿的人偶老婆 圓月 在無限遊戲和死對頭組CP[無限] 夏和夜雨 太好了是窮b我們有救了 姐姐,給個微信嘛~ 寶貝今天吃什麼 室友今天喜歡我了嗎 換親後,夫人只想種田 小少爺翻車實錄:竹馬馴服指南 當和Gin繫結生命 惡毒的我破碎的他 笨蛋小美人跟他的腹黑前任 我與龍傲天的那點事 我和我的排球都很受歡迎 快穿:我在噩夢遊戲裡攻略詭王

西域之地,虎思斡耳朵。

一場艱難的談判終於完結。一場一觸即發的大戰,也終於偃旗息鼓。甚至虎思斡耳朵城內還送出大量的糧食來補充大夏軍隊的後勤。

一封書信從西域的驛站一路傳向河間,一個一個的驛站中間,皆是快馬賓士不止。

即便如此,這封書信到得河間的時候,也過去了六個多月。

朝會之上,這封書信也就成為了主題。

李綱剛剛朗讀完書信的內容。鄭智已然開口問道:“諸位對於此事可有什麼看法?”

大夏朝如此的朝會,如今越來越少,滿朝文武齊聚,其實也並非是很有效率的一種做法。

如今更多的是小範圍內的會議,比如政務院會議,樞密院會議等等。有時候會議更是侷限與各個部委之間。若是一件事情牽涉較多部門,便也會組織各個部門之間的聯合會議。

如以往那種所有衙門大小官員統一參與的朝會,一個月才有一回。往後鄭智興許還要改革,改革成一個季度一回。

這樣辦公,才跟有效率。若是那般三天兩頭更大衙門官員都要大早而起,到皇城之內朝會,顯然是沒有必要的。細致的辦公會議才是務實的做法。

隨之而來的,也是內部公文邸報的改革,內容也就越來越多了一些。這個才是國家政策宣導的內部渠道之一。

“陛下,依臣之間,趙王殿下實乃才德兼備也。如此定奪,既避免了大戰之事,又達到了應有的目的。實乃一舉幾得之策。”李綱出言說道,對於李綱而言,支援自己這個學生,是毋庸置疑的。鄭凱與李綱,師生十幾年,感情不用多說。

人,不論多麼中正。感情總是極為重要的人性。

鄭智看這份從極西之地傳回來的書信,其實內心最初,並不十分接受,鄭智剛性太重,也就是殺伐過於果斷。這麼多年來,越發如此。

所以對於合作之法,鄭智其實沒有想過。直到看完書信之後,認真想了想,方才覺得如此也罷,如此也罷,其實也是鄭智的一種不太願意接受的內心寫照。

便聽鄭智開口說道:“耶律大石自降為王,接受冊封,其實意義也不大。王與皇,不過是個名頭而已。今日合作臣服,來日起兵造反,這樣的事情,歷史之中太多太多。終究不是穩妥之策。”

鄭智所言,就是心中的擔憂。

李綱連忙接道:“陛下,接受冊封的臣服,便是名義上的大勢。往後再來徐徐圖之,手段多的是。而今若是契丹人能帶著八萬大軍往西去,便也不知要省了我大夏多少事。水師早已西去,配合這一番大軍之勢,只要能勝得突厥人幾番。海灣之處割讓少許土地,便也不在話下。如此海灣之地就能站穩腳跟,往後再圖擴大地盤之事,也有了一個前哨站。如此便是一舉幾得也。”

李綱所言,也極為有道理。海路之上,萬裡之遙。運送幾萬大軍到海灣去,不說後勤補給問題,就說這運送,在此時也是不現實的。即便運去了大軍人馬,萬裡之遙,想要打敗突厥人,佔領地盤,也是沒有勝算的時期。塞爾柱突厥人,可不是撮爾小邦,更不是輕易就能戰勝的。

那麼想要在海灣站穩腳跟,那便需要一個不小的前哨站。這個前哨站,突厥人顯然不可能給大夏國。那麼就需要西域的大軍逼著突厥人就範。

有一個西遼為後勤支柱,加上西遼八萬大軍,二十多萬人馬與突厥人開戰,就是逼著突厥人就範,逼著突厥人不服也要服。如此想來,把西遼打成一團糟,再去花人力物力建立一個統一的政權,那將也是個漫長的過程。還不如現在就借雞下蛋。

如此水師西去,立馬就能上岸建立據點。有了據點,有了生意與商路。往後就會有越來越多的漢人到達那裡,商船越來越多,補給也將簡單許多,運送軍隊也就成了不那麼麻煩的事情。

十字軍之戰,要打兩百年。突厥人雖然多是勝利,但是也多損失慘重,這就是機會。

種師中也是往前幾步,開口說道:“陛下,李相所言有理。只要我大夏保持兵威不減,軍備上持續發展,持續進步。契丹人便也翻不出手掌心。何況契丹人還割讓了十三座沿線道路上的城池。如此雖然只是耶律大石的誠意,但是也讓我大夏在交通要道上有了自己的控制權。往後耶律大石的子孫,即便有反叛之心,也可快速反應,以大軍滅之。若是西遼之人沒有反叛,往後削弱他們的手段也多的是。陛下不需擔憂,趙王殿下當真才德兼備也。”

鄭智聞言,終究還是點了頭。說道:“此策倒是不差,卻也不能掉以輕心。下旨,加急往西去。封耶律大石為契丹遼王,著耶律大石把子嗣都派到河間來朝見一番。”

鄭智便是故技重施了,叫耶律大石派子嗣來,倒不是要人質要挾拿捏。卻是要讓這些人都來讀讀書,上上學,學習漢語漢字,讀一些聖賢之道。待上幾年再說,要是耶律大石歸西了,鄭智必然立馬就在河間封新的契丹遼王。

至於這新的契丹遼王人選,才德兼備顯然是不必要的。哪個讀書讀得好,人品好,就立哪個。立了新的契丹遼王,再放回去管理地盤。這才是控制的最佳手段,能打能殺有勇武的,必然不能成為遼王。

鄭智對於這個時代的華夏文化,極為自信。文化的影響,往往是改變一個人的主要手段。

就如耶律大石,能做出這般的定奪來避免一場大戰,何嘗又不是因為大石林牙是一個讀過聖賢書人的。這一點文化上的認同,其實是避免這場大戰的主要原因。在這個年代,文化想通,才能有互相有信任的基礎。甚至到以後千年,這個道理也是沒有多少改變。從十字軍東徵二百年,到後世的中東火藥桶,文化上的差異,就是戰爭最本源的開始,利益伴隨其中。

即便是意識形態之爭,不過也是文化之爭。

至於耶律大石會不會按照聖旨把兒子都派到河間來,這一點便看耶律大石的定奪了。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頁 章節列表 下一章
隨機推薦: 大賢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