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正在觀看的是港口突襲行動中拍下來的小影片。
那些黑幫恐懼的樣子和環保人士的狂熱讓絕大部分新聞工作者不舒服,而他們的主編則更為敏感,知道這完全不能放出來。
不過還是有人看到了這段錄影,街道上也出現了售賣這玩意兒的禁片販子。
據說有部分人看完之後會突然顫抖起來,然後低低傻笑,總之非常神奇。
普同推門而入,打斷了伊凡的觀摩學習。
“怎麼樣,你對這些環保主義者有什麼看法?”
伊凡不知道怎麼回答。
“或者換一種問法,如果讓你來,你能拿下那座倉庫嗎?”
伊凡沉默了,覺得這事讓他來幹還真有點懸或者說幾乎不可能。
他手下是有不少能開槍的角色,但都是土雞瓦狗,聽到要突襲法爾科內的倉庫,怕是轉手就把他給賣了。
哥譚的黑幫,秩序分明,下位者幾乎無法衝擊上位者,這是伊凡的觀念,也是所有底層人的觀念。
而那些環保主義者...他們衝擊法爾科內的倉庫和黑幫時,完全就是瘋子。
伊凡可以不顧一切去襲擊倉庫,但那有什麼用?他手下又不會跟著他去衝。
如果一個人意志夠強,夠不怕死就能把事給做成了,那這個世界可能所有人都在修煉意志力,沒人做事了。
答案呼之欲出。
“如果是我...我可以不顧性命去做這件事,但我拿不下倉庫。”伊凡陰沉地說到。
是的,他相信自己意志夠堅定,但卻沒有合適的方法。
“這種感覺不好受吧?”普同笑了笑,人最痛苦的狀態就是看見目標,但卻知道自己做不到。
當伊凡站在現有秩序者的對面,他才看清楚,哥譚根本不支援他這樣的人上位。
他最好的結局就是當一個不怕死的愣頭青,兢兢業業地為更高階的人賣命,然後某天死於槍戰、gcpd抓捕或者其他的什麼。
如果沒有普同,他甚至到死都未必會發現,這個城市還有一群神秘掌控者,連自己因誰而死都很難知道。
“我需要一支聽話的手下,法爾科內和馬羅尼的矛盾再次爆發了,在我看來,他們兩個都該滾進垃圾桶。
從伯恩利貨運碼頭到盆地區,我要這整片區域都完全處於我的控制之下。”
普同用筆在地圖上畫了個圈這是他早就想幹的事情,現在時機成熟了。
伯恩利貨運碼頭是哥譚的主要貨物進出港口,直接和哥譚河相連,從環保角度講,這地方是汙染源頭;從經濟角度講,這地方能夠最大限度擺脫哥譚市內勢力的壓制,直接上頭變成了聯邦。
甚至於隨著次貸危機引爆,全球化局勢發生變化,拿捏聯邦也不是不可能。
其次,伯恩利區還有一個重要地標:哥譚大學。
這裡可以提供大量中級技術和管理人才,再不濟提供一些矇在鼓裡的激進大學生也不錯,總之政治影響力很強。
而在哥譚大學旁邊就是哥譚慈善總醫院,黑幫火併或者遊行受傷可以直接優先送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