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斯廷斯先生,對於您的遭遇,我表示很遺憾。”
普同率先說到。
這家餐廳位於gcpd對面,不算特別奢華,但也算拿得上臺面。
關鍵是治安不錯,不少有錢人喜歡在這裡談事情,不為別的,就為了蹭一下安保。
平時他們報警,gcpd可能陽奉陰違,吃拿卡要,但就在他們對面...這就沒法推脫了。
所以這裡治安很好。
黑斯廷斯擺了擺手:“我們還是談談慈善的事情吧,我想聽聽你的想法,這決定我會拿出多少資金。”
“如您所願,黑斯廷斯先生。”普同說著從包裡拿出了一個資料袋,裡面放著幾張照片。
“這張,是80年代紐約造紙廠在郊外的排汙情況。”
照片中是一塊荒地,黑色冒泡的汙泥如扭曲的蠕蟲般在大地上蔓延。
只是看著這些汙水就讓人感到生理性的不適了。
黑斯廷斯接過圖片皺了皺眉頭。
“這張,是曼哈頓對面的一處非法垃圾場。”
同樣,這張圖片的背景可以看到不遠處繁榮的曼哈頓,不過得穿過垃圾場上冒著的黑煙。
拍照地點堆滿了各種各樣的塑膠、生活垃圾和生鏽的金屬片,圖片中有幾個身穿破爛藍色衣服的人穿梭在這些垃圾中間。
黑斯廷斯皺著眉頭伸出了幾根手指:“可是這些都已經透過立法和環境保護局的執法解決了...”
普同笑了笑,最後掏出了一張照片:“這是當時的華盛頓大橋,如果我不說,你能認得出來嗎?”
圖片中,整個大橋籠罩在霧霾之中,只能隱約看見一些輪廓,不遠處的建築更是迷迷濛濛。
當然,這或許和拍照工具也有些關係。
為什麼最後拿出這張照片?
因為這讓黑斯廷斯更能感同身受哥譚現在每天都是這個吊樣,霧霾籠罩城市。
而且由於垃圾處理廠的罷工沒有得到妥善解決暴力鎮壓很難算得上妥善,城市裡的垃圾並沒有得到處理,街道上總是飄蕩著一股難聞的臭味。
“這也是以前的紐約,但卻是現在的哥譚事實是,聯邦頒佈的環境保護法幾乎沒有在這座城市落到實處,在您看不到的地方,哥譚依然處於這種野蠻狀態。”
接著,普同又拿出了幾張最近拍攝的照片,全是哥譚現狀。
什麼堆積成山的垃圾桶,郊外的有毒化學品池,霧霾籠罩的伯恩利貨運碼頭和死氣沉沉的哥譚河...
“我們都知道,每年會有超過500萬人因為吸菸而死,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吸菸,但他們都得被動地呼吸這種空氣,飲用這些水源。
1952年,倫敦的霧霾導致一萬多人喪生,足以證明這些工業廢氣的可怕。
而這一份,是哥譚市環境保護局做的調查。”
普同再次掏出了一份環境調查報告,這是他出資讓哥譚環保局做的調查。
裡面詳細統計了哥譚有多少人有呼吸道疾病,又有多少人注意到了糟糕的空氣質量,還有對他們造成了什麼影響,最後...問了他們是否希望空氣質量得到改善。
答案當然基本都是“是的,我希望能夠改善空氣質量”。
平心而論,這份報告有很多誇大敘述和誘導性的描述,但非常好用。
黑斯廷斯眉頭皺得和麻花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