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三十七.我們為什麼下放之 歷史原因
我們為什麼下放?這個問題我是在離開茶場40年後才開始思考。在當年,我相信在我們知青中不會有幾人提出這個問題並思考這個問題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上山下鄉是毛主席號召的。有誰會質疑毛主席的指示?不過,現在我們有必要弄清楚我們下放的來龍去脈。我們總不能白白浪費了幾年青春,哼哼唧唧幾聲,連什麼原因都不想去弄明白吧?
先回顧一下知青下放歷史。
知青上山下鄉的歷史不是始於文革,而是始於上世紀50年代。
1955年毛主席提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這句話後來成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口號。這年的8月9日,北京青年楊華、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團北京市委提出到邊疆墾荒,11月份獲得北京團市委的批準與鼓勵。隨後北京第二批、第三批青年志願墾荒隊以及河北、山東的2000多名青年,也以志願墾荒隊員的身份來到黑龍江墾區。上海青年則要求去淮北開荒種糧。 在北京、上海的影響下,年,浙江青年去開發新疆、廣州青年去開發海南、江蘇和四川的青年去開發青海,從而奏響了城市青年上山下鄉的序幕
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透過的《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 ( 草案 )》中寫道:“城市的中小學畢業青年, 除了能夠在城市升學就業的以外, 應當積極號召, 下鄉上山去參加農業生産, 參加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的偉大事業”。這是第一次提出“下鄉上山”的概念, 後改為“上山下鄉”。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鄉開始的標誌。
自50年代開始至1968年前的這一階段的知青上山下鄉,沒有形成運動。對當時的知青來說,他們到農村去,是為了消滅“三大差別”即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體力與腦力勞動差別)。在這一階段湧現出的知青代表人物有邢燕子、侯雋、董加耕等人。
真正有組織、大規模地把大批城鎮青年送到農村去,則始自1968年的文革時期。
月22日,毛澤東向全國人民發出了最高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裡的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人民日報》刊登了《我們也有一雙手,不在城裡吃閑飯》的報道,希望廣大知識青年和脫離勞動沒有工作的城鎮居民到農村生産第一線去。由此,全國掀起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熱潮。
1968年上山下鄉的知青是老三屆。所謂老三屆,是指、1968三屆初、高中畢業生,合稱老三屆。這三屆初高中畢業生因為文化大革命停課鬧革命,全部滯留在學校,沒有畢業參加工作。這三屆城鎮初、高中畢業生累計有有4百萬,一刀切,全部上山下鄉。此後,每年都有幾百萬知青上山下鄉。從1968年一直到1978年底上山下鄉運動結束,累計有1600多萬知青上山下鄉,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來到了鄉村。這是人類現代歷史上罕見的從城市到鄉村的人口大遷移。全國城市居民家庭中,幾乎沒有一家不和“知青”上山下鄉聯系在一起。
為什麼文革時期會發生如此規模巨大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進行兩年後,中國各個領域一片大亂,政府機構癱瘓了,工廠停工,國家經濟遭到極大破壞,國民經濟幾近崩潰,城鎮已經無法安置幾百萬老三屆畢業生就業。這幾百萬畢業生是文革早期的紅衛兵,他們在文革中沖鋒陷陣,在被作為發動文革的工具被拋棄後,如果讓他們仍然滯留在城市,又無法繼續學業和就業,無所事事的紅衛兵就會成為社會的破壞力量,後果肯定是嚴重的。以上山下鄉的方式將幾百萬紅衛兵送到農村,既解決了城鎮就業壓力,又消除了社會動蕩的隱患。舉世震驚的轟轟烈烈的中國紅衛兵運動,隨著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偃旗息鼓了。這就是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原因。至於知青到農村去是為了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一說,不過是個荒誕離奇的理論包裝,根本無法自圓其說。
我現在看了一些描寫知青的文學作品和影視,很少有對知青在文革期間作為紅衛兵的所作所為進行自我反思的。大多是倒苦水。其實,我們知青一代也應該反思我們在文革中的所作所為。盡管我們不是文革始作俑者,我們是受蒙騙受挑唆的,但是,我們無法推脫我們一代人)在文革中充當打手的罪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