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意帶五萬人,另外順著長江、往西走,收下淮南、長沙的軍隊,然後進入武關。
這樣便不用從函谷關走了,也可以與大王會合。
這也是一條特殊路線。”
但吳王之子說:“父王是以造反為名,這種軍隊是難以假託別人的。
因為、如果假託之人造大王的反,那怎麼辦?
而且專自帶兵,又另走一條路,今後會有許多其他的禍害產生,只有害而無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吳王聽著兒子這麼一說,覺得非常有道理。
於是便不聽將領的計策了。
吳國另一名將軍勸說吳王說:“吳國大多是步兵,步兵較利於在險要之地作戰。
漢多為車騎,車騎較利於在平地作戰,希望大王所經城邑不必一一攻下,要長驅直入,趕緊向西天下中心,洛陽的武庫,這樣、就可以依仗山河的險要來號令諸侯。
如此這般,雖還沒有入關,但天下已經平定了。
若是大王慢慢開進,並留軍一一攻取所經之城邑,那麼我軍兵少,漢軍兵多,且漢軍車騎一到,馳入平坦的華北平原,此事就會失敗。”
吳王又向老將們請教,老將們卻說:“這不過是那些少年顯露鋒芒的計策而已,他怎知天下大勢之所在呢?”
於是、吳王便我行我素,不採用那兩個將軍的計謀了。
反而是自己親率所集中的吳國的軍隊出征了。
因為吳國在最南方,所以、需要渡過長江、淮河。
但還沒渡過淮河,吳王的所有賓客都被他封為將軍、校尉、侯、司馬等官職。
還沒有得到天下,便大封手下,也是為了籠絡人心。
剛開始時,吳王渡過淮水敗漢軍於楚地,接著乘勝前進,鋒芒銳利。
漢軍的小股軍隊,去攻打吳王,又被他先後兩次擊敗,士兵都逃回來了。
樊噲收攏軍士,高築城防守。
吳軍這時候想往西去,但樊噲等人憑藉城牆,防守非常堅固。
求訂閱月票推薦票
求打賞加入書架
作者感激
喜歡從聊齋開始問道請大家收藏:()從聊齋開始問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