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城內發生的事情,相信大梁朝廷很快就會知曉,在朝廷派人來追查之前,劉燕青要做的就是儘快將手中的棺槨送到石西平口中的九星村,來完成石西平最後的遺願。
劉燕青三人都帶上了人皮面具,沿著山間小路奔襲一天之後,終於找到一處村落,可詢問之後並非是石西平口中的九星村,而村裡人也不知九星村在何處。
由於劉燕青揹著一個棺槨,村裡人都不想讓他們三人留宿,沒辦法的劉燕青只好在村外燃起一團篝火,天亮之後繼續奔行。
北行途中,劉燕青掐算著日子,再有兩天時間就該到家家團圓的節日了,想在節日之前給石西平送回去。
一天過後,劉燕青終於找到了石西平口中的九星村。
九跟數丈高粗大石柱中央有個幾百戶人家的村落,村落的名字也因此而得名,幾百戶人家的村落說小也不小了。
劉燕青扛著一個紅木棺槨站在村外不遠處的山頭上,想著還是不帶棺槨進村的好,一來不想嚇著村民,二來也給石西平的家人一個緩衝的機會。
明日就是大梁境內的團圓節了,家家戶戶都忙裡忙外的,張羅著明天節日所需的東西。
劉燕青孤身一人進入村子。
有外人進入村子,村子裡的人都會心生警覺,他們都用奇怪的目光掃蕩著劉燕青。
劉燕青上前詢問了一番,得知石西平家在村子東北方向,院子裡有棵棗樹的就是。
石家人在村中是出了名的大戶人家,這一家人不但樂善好施,還為村中做了不少貢獻。
其中石家的頂樑柱是位名叫石華鵬的教書先生,早年石華鵬為了求學,每日起早貪黑,走數里山路去鎮上的學塾學習,下學後回到家中已是天黑。
吃過求學路中苦的他下定決心,學成以後要回到村裡教學,這樣一來,村裡的孩子就不用起早摸黑去鎮上求學了。
後來的他得償所願,鎮上官員特意出資為他置辦了一所學塾。
他這位教書先生一教就是二十餘年。
二十年來,他膝下走出去的學生有幾人都在大梁朝中當官,九星村也因此逐步擴大,有望成為附近八方的第二座大鎮。
他兒子石西平也被朝廷徵召入伍,成了一名軍士,將來回到村裡做那更卒,也是一樁美談。
至於石家其餘人對村裡的貢獻要比石華鵬遜色不少,可同樣也得到了村裡人的認可。
由於明日就是團圓佳節,石華鵬所在的學塾也早早的下了學。
回家的路上,石華鵬看見一位陌生的年輕人在自家門外徘徊,似乎想進石家院子,可走過了院門口又折了回去,如此反覆了數次。
石華鵬笑著走上前詢問道:“這位小兄弟為何三過我家大門而不入?”
劉燕青看著眼前的石華鵬一手拿著書本,一手握著戒尺,他開口詢問道:“這位先生是石家人?”
石華鵬笑著點了點頭。
劉燕青拱手作揖道:“晚輩劉燕青給石先生見禮了。”
“客氣客氣,小兄弟有話但說無妨。”
劉燕青抬手指著村外不遠處的山頭說道:“我從登州城來,是石西平的好友,他有一物讓我從登州城帶回來給石家人,只是此物我不好帶進村子,所以放在那座山頭上,還望先生能跟我去一趟。”
一聽來人是石西平的好友,石華鵬頓時笑聲如濤:“既然是我家西平的好友,那就是我石家人的貴客了,不知我家西平讓貴客帶了什麼東西回來。”
劉燕青欲言又止,只是淡淡的說了句到了先生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