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張燁自己,其實也花了一些時間分析了一下《舌尖》成功的原因,在他那個地球,《舌尖》是很慢熱的,平均收視率也不如《好聲音》,但在這個不一樣的地球上,很多事情都有了變化,比如在低迷市場環境下的《好聲音》並不如張燁曾經那個世界的收視率,無論平均收視率和最高收視率都打了一些折扣,這是很多客觀因素造成的,網路的轉播就分流了很大一批觀眾,倒不是說這個世界上看《好聲音》的人少了,而是被網路分攤了,好多人在網上看了《好聲音》而沒有看電視,收視率自然會低一些。而《舌尖》又因為張燁的加盟與宣傳,因為這個地球上共和國國內在紀錄片領域的文化缺失,讓這部紀錄片提前展現了“威力”!
——這些都是原因。
……
晚八點。
央視十四頻道,《舌尖》開播。
第四集,《時間的味道》。
“時間是食物的摯友,時間也是食物的死敵。”
“為了儲存食物,我們雖然已經擁有了多種多樣的科技化方式,然而醃臘、風乾、糟醉和煙燻等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鮮之餘,也曾意外地讓我們獲得了與鮮食截然不同、有時甚至更加醇厚鮮美的味道。時至今日,這些被時間二次製造出來的食物,依然影響著中國人的日常飲食,並且蘊藏著中華民族對於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種特殊的感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秋日的清晨,古老的呼蘭河水流過原野……”
……
廣州。
某戶樓房。
一家三口正在看十四頻道,孩子才只有九歲。
“媽媽,好好看。”
“是啊,真是不錯的。”
“我要吃火腿!”
“好,媽媽給你上網買。”
“我現在就要吃。”
“現在市場都打樣了啊。”
……
天津。
某餐館。
“這是嘛節目?”
“《舌尖上的中國》啊,你不知道啊?”
“真不錯啊,看得我你嘛胃口大開啊!”
“我都連著看三期了!”
“張燁這配音還真穩重,好聽!”
……
京城。
“球賽開始了!”
“看什麼足球啊!看《舌尖》!”
“我暈,別啊,你回頭從網上看啊!”
“那不行,感覺不一樣啊!這種風格的紀錄片,還是電視看有感覺,而且網上的轉播影片得第二天才出來呢,我是一刻也等不了啊!這節目你看了就知道了,特別上癮!根本停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