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
袁紹召集三軍,歃血誓盟之後,便帶著四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南下而去。
從高山上望去,送行的百姓都排成了幾十里長的隊伍,他們滿臉擔憂,有些還在抽泣,祈禱著從軍的孩子,丈夫,父親能平安歸來。
事實上,這一日,
袁紹轄地裡都有百姓陸陸續續朝南望去,他們大部分的人,並不指望親人們能在戰場上功勳卓著,只希望缺胳膊少腿的回來。
這一幕,卻是讓騎在大馬上的袁本初覺得,這是自己的大軍深受百姓愛戴的原因。
看著延綿不絕,首不見尾的長龍隊伍,袁紹心中感慨,如此奇景,只怕百年難得一見啊。
這時候,長龍隊伍旁,有一駿馬飛奔而來。
一身軟甲的袁譚,笑著道:“父親,前線來報,白馬城的曹軍一見帶著一群老弱,棄城而逃了。”
“哈哈,看來那典韋那莽夫也知趣,可恨,他若在晚走幾步,我定斬他與陣前!”
袁紹摸了摸八字鬍,滿臉的得意之色。
見父親心情不錯,袁譚順勢開口:“父親,據探子來報,曹操大軍已經出城,其先鋒軍正在官渡安營紮寨。
孩兒想我軍有四十萬之巨,應發揮出兵力上的優勢,特請父親於延津渡口留下一支奇軍,與官渡大寨互為犄角,同時也能防範曹軍突襲我軍後方。”
袁紹三子中,袁譚武力最強,收復四州之地,有他一份功勞。
就是吧,腦子不太靈光。
歷史上官渡大敗後,這貨為了爭奪世子大位,竟然向曹操求援,差點沒把曹操樂死。
“譚兒知兵善陣,為父欣慰,我也正有此打算。”袁紹捋了捋鬍鬚,眼中一片欣賞。
這個時候,一直支援袁譚的郭圖開口了。
“主公,大公子文韜武略,孔武有謀,最適合任這延津渡口的統帥,既能揚我軍威,也能震懾曹軍,使其不敢來犯。”
“在下附議!”
辛評也拱了拱手,他也是擁護袁譚的。
“父親!孩兒這些時日苦讀詩書,為的就是又朝一日替父親分憂,大哥在軍中已有累功,不如讓孩兒去這延津渡口吧!”
一旁,一個俊美少年策馬上前,緩緩開口。
他是袁紹的第三子,袁尚,一個除了長得還行,其他一無是處的傢伙。
袁紹死後,袁尚和袁熙逃往遼東,公孫康為自保便將二人綁了,袁熙一臉視死如歸,可這貨竟然說地面太冷,跪著難受,求著公孫康要了一張席子。
可嘆的是袁紹還就最是寵溺他,為了扶保袁尚繼承世子大位,在袁譚青州立功後,便將袁譚過繼給了已死的大哥袁基。
袁紹看著袁尚慈笑道:“尚兒,獨當一面還得是譚兒,你嘛,跟在父親身邊多看多學便可。”
“謝父親!”袁譚一聽,趕忙作揖。
“譚兒,我撥你十萬大軍,再把公與和公則都派給你,到延津後,要多聽他們二人的意見。”
“孩兒領命!”
袁譚與郭圖對視一眼,彼此投來你懂得眼神。
到黎陽後,大軍開始分流。
袁紹帶著三十四萬大軍渡河,而袁譚則是領著十萬人往延津方向而去。
渡河之後,袁譚令人將十萬大軍分為三班,兩班警戒,一班築寨,看在眼裡的沮授內心不禁感慨大公子確實不凡,要比袁尚強。
“請二位先生隨我一觀附近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