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四年四月初八,宜集會,行兵。
按著要求和規矩,出征之前總是要祭個旗。
要水祭旗沒有什麼毛病,但是出征儀式弄得大張旗鼓總是感覺有些不對勁,好像就是在提醒敵人,我們要去打你了,你準備好,一點保密意識都沒有。
準備了三牲,鄒維璉有高談闊論一番,最後將鮮血灑在旗上,一切終於準備完。
李溫率先帶兵出發,對於其他人李溫從不關心。
一路南下,進到延平府,然後在向西行進,到達邵武府。
李溫打聽到起義軍此時已經佔領泰寧縣有段時間,一直沒有動彈,所以李溫帶兵來到泰寧外圍,距離泰寧五六十里的距離,然後拍斥候不斷偵查。
在李溫看來,起義軍以往都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可是現在泰寧待了近半個月還不曾移動,顯然是有問題。
然後官兵出征又弄得大張旗鼓,訊息是早就傳到了起義軍耳朵中。
所以說現在起義軍不是在等著官兵找上門來,就是醞釀著什麼陰謀,所以李溫不再靠近泰寧縣,而是再其遠處偵查。
李溫這邊行動迅速,而其他兩路走的就特別的慢,在李溫到達泰寧外圍的八天之後,另兩路才到達預訂地點。
這八天起義軍依然駐紮在泰寧沒有移動。
泰寧位於武夷山的餘脈杉嶺的東南,境內山地環繞,河流縱橫,說實話地理位置根本不適合大部隊作戰,只利於小股部隊作戰。
弄明白這泰寧的地形,李溫就明白過來,起義軍的用意還是在安砂鎮對付官兵的那一招。
泰寧有餘地理環境的原因,大部隊根本施展不開,且騎兵也無用武之地,所以起義軍就可在官兵積聚之時進行突其不意的進攻,從而擊敗官兵。
作為都是本地人,對地形再熟悉不過,總要比李溫這些外來的人強上許多。
這幾天李溫把所有能放出去的斥候都放出去,一邊打探訊息,一邊繪製周圍的地圖,做到對泰寧周邊的瞭解,以防被起義軍埋伏。
三路兵馬就位,鄒維璉下達命令,全體一同向前推進。
李溫檢視著斥候畫回來的地形圖,在自己前方與泰寧縣城隔著一條河,叫梅溪,這條河並不寬。
最近福建大旱,河中水量更是少得很。
所以這條河並不算什麼障礙,只是在前方並不是一馬平川,多是山林,其中有個叫矮山溝的地方,此地兩邊是長滿樹的大山坡,很是斜鬥,中間就是一趟溝,寬度也就是十來丈左右,溝長至少幾里地。
若是一萬人進了溝,被起義軍打了埋伏,多少人都不夠打的。
因此一看到這個溝,李溫就知道,八九不離十,起義軍會在這地方進行埋伏。
因為不再這地方埋伏,接下來可就沒有這麼好的地方了。
李溫知道起義軍裡面有能人,可以算計出鄒維璉的大致攻擊方向,然後再做應對。
李溫可不是那等好對付的主,猜到起義軍要動手的地方,他才不會去送死。
民團士兵前行,過了梅溪再行二三里就是那矮山溝,索性李溫就在梅溪岸邊這裡平攤之地安營紮寨。
然後派人去矮山溝不斷打探,就是不進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