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作為從明軍官兵中投靠過來的潘瑞虎,自然是要到演武堂進行學習,學習民團的規矩。
潘瑞虎當然沒有異議很痛快的答應下來。
如此之事就這麼確定下來,使得民團之中又添了一名大將。
李溫雖然是控制了一府八縣之地,但是消化這些地盤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為合眾人才的匱乏,不得不慢慢推進,只能是現在軍事上實現控制讓暴力機器運轉。
然後再進行政務接手,政務接手最大的問題就是人才的問題。
不知不覺滸山書院變成了李溫人才輸出基地,但是看似很好,但是卻使得很多投機分子,打著熱愛實學的旗號,準備尋求機會參加吏員考試。
這種事情已經發現好多例,畢竟打著熱愛的旗號,並不一定能真正的弄明白,所以很多投機分子很容易被發現,但同時也意味著很多投機分子不會被發現。
因此滸山書院也到了一個需要改變的時候。
李溫特地再次登上滸山來到滸山書院。
滸山書院可以說是三山所變化最大的地方,當初只是幾間簡陋的房子,可是現在,在滸山的半山腰,滸山書院建設的特別巨大。
原本的木製柵欄早已經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高大寬闊的牌門,兩根石柱雕刻滸山書院的各種精神口號,在石柱的頂端掛著一大號牌匾,上面寫著滸山書院四個字。
在牌門就算是滸山書院的大門,走過牌門也就算是進入了滸山書院,現在滸山書院建築一棟連著一棟,讀書人肩並肩,以至於已經出現了分割槽。
在滸山書院的東邊,是數理區,以宋應星為首,各種熱愛數理技術的學生在此聚集,討論數學與技術問題,逐漸的分成了數學,物理等很多門類,並且提出很對學說。
在滸山書院的西邊,卻是政史區,以黃宗羲為首,研習“三論”,並根據“三論”進行文化與歷史的探討,這個區域思想氛圍濃厚,是吏員考試的重點區域。
在滸山書院的北面還有一個商區,因為三山所以海貿立足,商業繁榮,很多的商業富戶的後代都來到滸山書院學習,因為家庭的影響,很多學生就自發的學習研究起商業,所以也在滸山書院有了一席之地。
這種變化是李溫沒有相到的,學問自古以來並不能以一個整體出現,畢竟全才是少數,更多的人只能說精於一業,很少有精力去從事多個行業。
所以對於出現這種學問的選擇他也理解,畢竟後世也會出現文理的區分。
李溫沒有過多的去想這些問題,而是直接找到朱之瑜,要跟他商量一些事情。
朱之瑜作為滸山書院的山長,一直以來幫助滸山書院進行成長,可以說是實學的忠實的踐行者。
坐在朱之瑜的書房,諾大的一間屋子裡,擺滿了書籍,有的是手工訂製的,還有的是手抄本,更有印刷本。
李溫隨手拿起一本書,封皮上寫著《技術論》三個字,明顯的是一本手寫的書,挺厚的一本。
舉著這本書,李溫問起朱之瑜:“楚嶼兄,這書是誰寫的?”
喜歡為政大明請大家收藏:()為政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