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一直以來,文風頗盛,文人士子多出於此,所以學問上有什麼新訊息,新東西,江浙地區傳的最快。
突然在餘姚滸山蹦出來個滸山書院,引起了眾多讀書人的好奇與興趣。
更是因為滸山書院打著實學的旗號講學,推崇著“三實三論”思想,一時間這“三實三論”變成了眾多讀書人口中的洪水猛獸。
“三實”自然是朱之瑜總結的實學的精意,而“三論”是李溫與黃宗羲的思想集合。
分別為《身份論》、《利益論》和《君王論》。
前兩本《身份論》與《利益論》是李溫所寫,而《君王論》是黃宗羲所寫。
三本書是二人智慧的結晶,是經過認真思考之後才動筆的書。
所謂《身份論》,李溫將整個大明朝的人分為三個身份,皇家貴族,士紳還有平民。並且在大明朝這個身份極其固化的朝代,每個人的身份都代表作不同的地位。
李溫從商周一直說到大明朝,每個朝代都有相同的身份,也有一些不同的身份。
在商周與秦漢之計,人之身份有皇家貴族,平民與奴隸!
隋唐之後大興科舉,人的身份隨之變化,皇家貴族依然是皇家貴族,可在平民與皇家只見多了個士紳身份,這些人皆是從平民中與貴族的讀書人中來。
而此時的奴隸卻是差不多消失了,平民卻成為最後一位,變成弱者。
《利益論》算是《身份論》的延續,在闡明身份之後,就講述了身份背後的利益。
商周秦漢之計,皇家貴族以代表僅代表自己的利益,所以多世家望族。
而隋唐之後,有了士紳的身份,而皇家貴族更多代表的是士紳的利益,而士紳也是他們的皇權基礎,正是靠著士紳才會使的皇權穩固。
《利益論》不僅在身份之上講解,皇權與各個身份之間的利益糾葛,還講解了因為利益所導致的一系列問題,如朝中如火如荼的黨爭。
《利益論》用新的角度和新的想法,把世間中的一切矛盾,都歸結為利益,卻是利益最好的表達。
最後的《君王論》由黃宗羲所撰寫,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黃宗羲頗為大膽,直接在書中言明民為本,君為客。
“君王乃一家之君王,王法乃一家之王法!
君者,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釋其害。
然古者,天下為主,君為客。
今者,君主以萬物為己利,以天下為私產,極其謬也。
天下之興,當以民為本,君輕之。以民治取君治,乃為國興天下興之重!好!妙!”
在餘姚的酒館或者茶攤都有人在聊新冒出來的書籍與思想。
在餘姚縣城的一處酒館裡,好多人都圍在一起,分享著蒐集來的各種不靠譜訊息,先是有人讀上一遍那火爆的書,緊接著有很多人跟風評論。
“我看啊,他們真是閒得無事,寫來這等妖物蠱惑人心,沒什麼打不了的。”
“嘿,我看你還是別這麼說,我以為,書中所言句句屬實,果真是難得的好東西,大家有沒有去滸山看一看?”
有人罵就有人捧,有人提議,就有人響應,這樣的場景在餘姚各處都有。
“三論”在餘姚引起軒然大波,不僅李溫把原來的一些潛臺詞,或者是墨守成規的東西擺在檯面上,讓所有讀書人都看清。
黃宗羲更是直言君王為輕,百姓為大,限制君權。
一時間整個餘姚讀書人變成了好幾派,有大罵實學為蠱惑之學,邪惡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