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乾牛肉可以提供高熱量,一人攜帶的數量可以吃十天左右,而且不需要額外配備後勤保障人員。
相反,消耗更大的是馬匹需要的草料,畢竟它們可不能吃牛肉乾,而草料也不可以壓縮。
匈奴與鳳吾國對陣的時刻,李彧是最忙碌的人,倒不是因為戰爭的結果,而是他再為調動這麼多人而費神。
鳳吾城內有數萬平民,數千士卒,城外的匈奴有數萬騎兵,要是按照11的比例應召群眾演員的話,是真的要命。
五六萬人啊,光是管理就成了很大的問題,萬一出點差池就要了親命,而且這麼多人幾乎等於一個鄉鎮,想不出問題也不可能。
以當前一名群演3050的價格來算,四萬人就是200打底,以一輛大巴車裝50人計算,光是車輛就得800輛,足夠排出去好幾公里。
至於其他的麻煩就不一一列舉了,例如吃飯,睡覺,化妝等等。
所以,11是不可能的,至少在李彧這裡是絕對不可能的。
要說華夏電影史上動用群演最多的應該是2006年老謀子拍攝《滿城盡帶黃金甲》,當時請到了兩萬人,而且還動用了部隊。
軍人講究的就是令行禁止,最好管理不過。
如果可以李彧也想這麼搞,但不行,隔壁的事情還沒平息呢,稱得上是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在給李彧兩張臉也不可能在當前的階段借到大量的軍人。
人海戰術的可操作性基本可以否定,於是就需要找一種替代的方法來完成拍攝。
想要儘量減少群演的數量,那就只能從其他方面彌補,例如多機位拍攝。
白天正常拍攝,結束拍攝後的李彧就拉著各個部門的負責人開會,最少兩個小時,最多到天亮。
定下了只動用兩千群演,其中有五百人是從部隊協調的,這點面子還是有的,畢竟劇組是跟咁肅正服合作。
而且李彧的名氣註定了這部電影上映後,這片拍攝地就會被世人注意到,很有可能帶動這片旅遊區的經濟發展。
其餘一千五百人就是普通的群眾演員,光是負責協調各個環節的副導演就高達十幾名,其他的幕後人員更是多到不計其數。
人數縮減到幾十分之一,但成影效果卻不能打折扣,本次拍攝動用了12臺機器同時拍攝,其中包括3臺航拍裝置。
然後將不同機器拍到的遠景畫面融合到一起,從而製作出千軍萬馬的‘假象’。
而且還有另外的一種輔助手段,那就是特效,逸陽旗下的巧奪天工可是當前華夏圈內首屈一指的特效團隊。
尤其是與國外團隊的數次合作,讓他們學偷)習師)了不少技巧方面的東西。
這一次的謝武也動用了對他來說還不算熟練的視覺化預覽的技巧,儘量在拍攝前就可以讓李彧知道電影的雛形,讓他心中可以規劃。
特效的存在有另外一種意義上的用處,那就是騎兵衝鋒必然是要困於陷阱的,電影中的他們的結局已然註定,但現實當中絕不可以,甚至最好連傷都不要。
這就是謝武的工作,真正的戰馬前衝,然後栽倒,‘騎士’也是跌落在地。
不同的是戰馬上的騎士不是真人,而是以人體比例製作的模型,然後透過特效技術將這些模型替換成真人。
話題一轉,回到鳳吾城上。
胡車上的白羊王沒有命令安營紮寨,而是直接下令發起攻擊。
二百人的軍伍兒郎穿著簡單的動物皮毛鞣製成的“鎧甲”,或持馬鞭,或持弓箭,或持利刃的他們在副導演的一聲令下,呼啦啦的衝向鳳吾城。
整個鳳吾城外的兩側,鋪著數條滑軌,隨著兵馬動,滑軌上的攝影機也在動力的輔助下全力前行。
極速前行的運動,展現出的馬匹的健壯肌肉,重重的馬蹄踐踏在地面上濺起的塵土飛揚。
每個男人都有過仗劍天涯夢想,而在此刻是最接近這一夢想的時刻。
現在的這個年代善騎馬的並不多,即便軍人也不需要這個技能。
即便在這個接近大草原的地帶也不可能招募到太多的騎民。
總計只有二三百人的善騎者,騎著馬匹從鏡頭前閃過。
到達規定的目的地後就從側面再回到原地,等待著大軍集結,然後在衝鋒一遍。